语文文言知识

2024-04-29

1. 语文文言知识

6.D(再次)
7.B(作为……)
8.(1)半夜听见计较,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什么坏声音(坏事儿)”
(2)现在被遗留下的百姓遭受着痛苦,人人都有奋起反击的志向。
 
9.不拘小节,能与士卒百姓同甘苦,有勇有谋~

语文文言知识

2. 语文文言文知识

中学课文《郑伯克段于鄢》为《左传》首篇,不仅有一个“克”字首开春秋笔法,更是成语典故的集散地:“多行不义必自毙”、“考叔舍肉”、“黄泉相见”,而惟有“黄泉相见”在后世发生了词义的转变,究其原因,我想是后世人把庄公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和颍考叔建议“阙地及泉,隧而相见”搞混了,可见,黄泉相见本意是褒扬郑庄公孝道的。

黄泉相见 典出:《左传·隐公元年》:“……(颖考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意思是说:颖考叔为解郑庄公“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那既出之言而又追悔莫及的窘态,建言献策让庄公开挖隧道,在深及地泉的隧道里与母后相见,这既不损作为国君一言九鼎金口之尊严,又解决了庄公思母亲之苦。

    “黄泉相见”的典故讲述的是郑庄公为自己鲁莽而不逊出言追悔不已,颍考叔及时献计以解庄公思母之苦,殷殷骨肉亲情、拳拳孝心可歌可泣,这也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百善孝为先”伦理纲常。“黄泉相见”原来是指庄公孝心的延续,后来不知何时及为何演绎为:死后再相见,活着这辈子不再或不能相见了,这已无从考证了。

摘自
香格里拉的博客

3. 语文文言文知识

 1. 语文文言文中的知识   状态进行更精确,句子主干只有主语和谓语,但是要分辨这个句子到底是说他怎么样还是说他干什么,显然主语、宾语,也可能只有主语和谓语。 
  修饰名词的叫形容词,形容词通常用“的”来和名词连接,对事物的形态,主语和谓语的区别是,定语、状语,这里的动词有点象英语的及物动词,“得跳起来”是补语、补语是句子的枝叶,一般来说,由此可以看出,主语(什么)一般是名词或者代词,谓语(干)一般是动词、补则是对句子进行修饰,对事物或者其动作,没有动作对象,已经把主语的状态描述清楚了,所以句子也结束了、外表等进行描绘,句子主干已经可以把意思表达清楚、宾语组成的句子,宾语(什么)一般是名词或者代词,而枝叶只是修饰一下,已经把主语的状态表达清楚了,这里的谓语通常是不及物动词,所以这个句子是一个“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者承受者,放在主语和宾语前面叫定语; 
  修饰动词的副词,“得跳起来”不是“高兴”这个动词的对象或者承受者,而是补充说明高兴的程度,并且“高兴”是一个不及物动词,是意思表达得更精确: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后面要有对象,就是宾语。 
  而定、明了。 
  主干不一定完整的主语、谓语。所以所有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是以这两种来表达: 
   
  1,通常用“地”和动词连接,对动作的性质、程度等进行描绘,所以又分为程度副词和其他副词(一下忘了,不好意思),放在谓语的前面叫做状语; 
  补语顾名思义,是补充说明,通常放在谓语的后面,用“得”来连接,比如“他高兴得跳起来”,“他”肯定是主语、状、什么干什么, 
  这是由主语、谓语、明了的描述,这是所谓的动宾短语。 
  2、什么怎么样, 
  这是由主语和谓语组成的句子、谓语、宾语是句子的主干
  2.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你在看一篇古文时分这么几个步骤:一、文学知识 了解古文的出处、作者、背景以及这篇文章的文体二、基础知识 分为字词句。
  字分为字音、字形和字义。把不会的罗列一下,用心积累着。
   字义可以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其他古文联系着.三、句子翻译 一句一句翻译,一个字也别放过.(不会的常用加字法)四、内容理解 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有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感情、某句话有何用意、文章的总体结构怎样等等。
   这个要自己慢慢揣摩,结合你的文学功底、文章背景、作者的和处境等出探索。五、拓展延伸 关于文章的某一个小点延伸出文外的知识。
  如这篇文章是劝学的,你可以积累一些古人劝学或学习的诗句、名言等。Ps:呼呼,这是我自己学古文的一些经验,我的语文一直很不错呦。
  打字很辛苦,所以,望采纳,给悬赏吧 >-< 。最后,真心祝愿你能学好古文。
  3. 关于语文古文知识(几点)   柳枝——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1.《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是一首隋代民歌。) 2.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3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4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5.“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王实甫《西厢记》)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菊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1、隐士的象征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
  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2、斗士的象征 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满城尽带黄金甲”说的就是,在菊花盛开的秋季,总会有一天带着黄金盔甲的农民起义军,遍布整个长安城。
  显示出作者天翻地覆、扭转乾坤的壮志胸怀,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同时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3、伤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 *** 思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
   4、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菊花也有因风雨关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见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后来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滴黄州。
  苏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语文文言文知识

4. 语文文言文知识

你有这个疑问,说明对古汉语翻译单音字翻双音字有一定的认识了。确实,然而,在古汉语中,这是一个问题。
然的用法,本身也很丰富,可以做动词、代词、形容词。在“然而”中,然,本身就是然而的意思。这一点上,把“然”翻译成“然而”,是对的。
而,在这里是连词,也表转折。翻译成但是。这里其实是一个同义复用,只取一个的意思。也就是说在翻译的时候,也可以翻译为但是。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昔 秦 法繁於秋荼,而网密於凝脂,然而上下相遁,奸伪萌生。”
唐 元稹《戒励风俗德音》:“兵兴已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驱之以刑,然而信有未孚,理有未至。
清  袁枚《祭妹文》:”然而汝亦不在人间。”
从这几句你可以感受一下两种不同的翻法。

“既然这样,那么”,这个用法是“然则”。

5. 关于文言文知识

而:顺承,动作时间上有先后关系。例: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并列,调换连接的成分不影响句意即并列,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转折,由语境自然推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看前一成分是否状语特别是伴随状态状语。例:提刀而立
    递进,意义上更进一步,如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宾语前置一般有四种形式:
1、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忌不自信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用"之"将宾语提前。例:宋何罪之有?
4、   用"是"将宾语提前。例:惟兄嫂是依

关于文言文知识

6.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例如使动,状语后置,重要的句式结构 
答:同学你好,具体知识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五、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7. 文言文知识

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知识三: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知识四: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 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 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文言文知识

8. 文言知识

一、词义:主要分为本义和别义,别义有假借义和引申两种
二、单音词演化为复音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在在单音词上词头或词尾,比如:燕--燕子,公---阿公,石----石头;第二种原词为一个语素再加一个同义(或近义)的语素,比如:难---艰难,恐---恐慌,洪----洪水,减---减少;第三种原单音词换成词形全异的复音词,比如途----道路,伐---攻打 
师---军队。
三、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字形和考核文献资料所得出的最早的意义。词的引申义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包括比喻义。
   分析本义的方法:
    第一,分析字形,(1)分析字形应依据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包括像形字、指示字、会意字),比如:山、石、田,木,保、众、本、末等,(2)形声字的形符虽不直接反映本义,却标明了本义所属的范畴,为掌握本义指出了方向。如鸡、鸭、鹅等;
    第二、考核文献,如:向   朝北的窗子     塞向墐户。
                                            《诗经·七月》
                        已, 以也。篆文象蛇形。
                                       《说文解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