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真的离过婚吗,为什么要离婚?

2024-05-17

1. 圣人孔子真的离过婚吗,为什么要离婚?

根据历史资料中的记载,关于孔子的夫人描述非常的少,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就是孔子也践行了现代的“一夫一妻制”。当时,孔子和亓官氏经过媒妁之言,最后终于决定在一起了,既然如此那么很多人就会好奇,他们又为什么会离婚呢?

01:亓官氏无理取闹让孔子感到很烦。根据《大德礼记》中关于“出妻”的描述中,有一条是:口多言,为其离亲也。而亓官氏正是犯了这个错误。女人喜欢唠叨很正常,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一旦你越过这个尺度,那么就会引得男人烦。而孔子又是办学堂的人,亓官氏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数落孔子,一次两次可以容忍,但是次数一多,孔子就会不胜其烦,当感情消耗殆尽,自然就会想离婚了。

02:孔子的人生观与亓官氏相差太大,注定会产生不可弥补的差距。其实,按照正常的道理来说,男女之间存在差距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一面,但是这个差距也是需要在一个可控范围内的,一旦太大,它就会把夫妻之间的感情越拉越远。而孔子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一个农民,那时候两个人过着田园生活,还是很美好的。后来,孔子教了书,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喜欢,甚至还开始参与了政治,随着地位不断升高,物质生活达到了理想状态,那么它就想要升华自己的思想,但是她的老婆还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来不及改变,所以人生观越来越有偏差,以致于孔子最后选择了离婚。

03:孔子和亓官氏之间已经没有什么感情了。我们喜欢一个人,就算是他充满了缺点,我们都会认为他是优点。但是一旦不爱了,优点也会变成缺点。而孔子后来对亓官氏很挑剔,经常给亓官氏甩脸色。比如,吃饭的时候,如果觉得菜不好吃,就责怪亓官氏。其实,孔子认为“不好吃”是假,内心只想摆脱她而已,只是可怜了亓官氏一直不知道自己老公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变了,也不知道去如何挽回,导致最后孔子直接把她送回娘家了。

圣人孔子真的离过婚吗,为什么要离婚?

2. 圣人孔子为什么会离婚?

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千古名言:“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翻译一下就是,这个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以接近,跟他走近一些,她跟你耍性子,远离了,又怪你冷落了她。要知道,孔子作为一代宗师,甚至连不同个性的子弟都能做到有教无类,但对于女人,却也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可见孔子也曾深受女子所伤。
事实上,孔子的婚姻也确实很不幸福,以至于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离婚的名人。据史书记载,孔子这辈子只有过一个妻子,叫做亓(qi)官氏,是宋国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人。当时是在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19岁的孔子刚考上公务员,并当上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吏,不仅收入稳定,还让人羡慕,所以也就可以考虑结婚的事情。
由于孔子的父亲在他三岁就去世,孔子的哥哥伯尼虽然身有缺陷不能做继承人,但对于他这个弟弟还是很关心的,所以他便带着鸡、大雁和小猪等聘礼到亓官姑娘家提亲。亓官姑娘觉得孔子条件还不错,就托伯尼带回一片绣有金灿灿凤凰的刺绣琴套送给孔子,于是两人很快就结为夫妻。

虽然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孔子和亓官姑娘就是典型包办婚姻,他们两人在婚前甚至连面都没见过,但是,在古代人看来,这实在太普遍,而且他们两人结婚最开始也有过一段恩爱的日子。结婚一年后,亓官氏给孔子生下一个儿子,鲁昭公还特意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后来,亓官氏又生下一个女儿。
按理说,两人有儿有女,生活本该是个“好”字。可是,世事往往就是让人意料不到,在亓官氏替孔子生儿育女之后,孔子却休了妻,两人从此分道扬镳,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孔子也由此成为史上最早卷进离婚事件的中国名人。不过那时不叫“离婚”,而称“去妻”或“出妻”,也被曾称作“仳离”。
那么,很多人自然会很好奇,孔子为什么会离婚?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孔子离婚绝不是因为第三者或者想换个新老婆。因为,孔子在离婚后,就没有再结婚,而也没有和任何女人有过绯闻。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因为是这段婚姻,让孔子对女人彻底失望,从此敬而远之。
据史书上记载,亓官氏被休的理由,是犯了古代女子七出中的“口多言”毛病。所谓口多言,就是喜欢唠唠叨叨的意思,这个算得上是女子的通病,只不过是轻重之分而已。当时,亓官氏也就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所以没受过什么教育,所以总是爱当着孔子的面唠唠叨叨。

最开始,孔子也就是个芝麻小官,还替人管过牧场,也没什么大名气,大家都是农民阶级,所以亓官氏这样做也没什么,但是后来,虽然孔子的地位和名气越来越大,孔子也已经成为了孔夫子,门下弟子三千,大家都对他极为尊敬,甚至连各个国家的君王宰相,都要给孔子三分薄面。
但是,亓官氏却仍然习惯性唠唠叨叨,甚至当着孔子学生的面,毫不顾忌的数落挖苦孔子尽搞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却没见到一分钱,这让孔子很是尴尬。
当然,孔子对于亓官氏,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据史书上记载,亓官氏做的饭菜,孔子是坚决奉行烹调得不好,不吃;没有合口的调味酱料,不吃;从市集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肉切割得不合规矩,不吃;坐席摆得不端正,不吃等等。面对这样挑剔的老公,亓官氏肯定也是一肚子火。
于是,两人只要一开口说话,总免不了宜昌大吵大闹,以至于最后孔子的生活状态变成是“食不语,寝不言”。换句话说,孔子看到亓官氏,就不愿说话,不想说话,不肯说话;当然,亓官氏也不愿意再搭理孔子。而婚姻一旦到走到这个地步,那就只剩下一条出路:散伙!很快,孔子就正式写下休书,将将她退回丈姆娘家。

据说,孔子对亓官氏的恨意久久不能释怀,以至于在亓官氏死后,他的儿子孔鲤因为思念母亲,所以在亓官氏逝世一周年时仍然穿着孝服哀哀哭泣。孔子听到后,问谁在哭,学生告诉他是孔鲤,孔子直接发飙说:“这个行为有点太过了啊!”孔鲤听说之后,便脱去丧服不再哭泣。
虽然说,孔子认为孔鲤太过分,主要是因为按照当时的礼法,亲人去世一年过后,就不应该再穿丧服哭泣,否则有悖于礼制。但从另一方面,也证明孔子对亓官氏确实没有太多感情,否则他实在没必要这样做。
但是,让孔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极力想推开和忘记的这个女人,却在宋朝时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随后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从此被儒家后世尊为圣母,成为和孔子永远联系在一起的夫妻。甚至,在孔庙中的寝殿中,还开专门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专祠,让她陪伴孔子世世代代,不知孔子泉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

3. 圣人孔子为什么会离婚?

“大圣人”和“离婚”这两个词怎么听,怎么都不像是会同时出现的,但历史上的古代大圣人中,却真就有一位曾离婚者,此人还是儒家头号大人物:孔子。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人。
她于公元前533年嫁给了孔子为妻。这一年,孔子19岁,亓官氏约18岁左右。历来,亓官氏都被认为是孔子名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女子”。实际上,孔子说这话时是否时针对原配妻子亓官氏已经不得而知了,但通过历史的诸多细节看:孔子确实曾对妻子亓官氏有极深的怨言。从来,力都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孔子对妻子的怨言,多半也折射出妻子对孔子的不满。那么,亓官氏究竟为何会对自己的圣人丈夫不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前文提到的孔子开创私学说起。 

亓官氏和同时代的很多女子一样,都非常传统。也是因为思想传统,所以,在亓官氏眼里,什么样的男人是最有出息的呢?答案是:学而优则仕者。这话的意思,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就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出路是做大官。孔子本身是贵族出身,他是他父亲的老来子,所以年3岁这年,孔子便失去了父亲。但这种缺失并没有对孔子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他后来虽同母亲一起被撵出了家门,但因为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士”,所以呢,一直保有贵族身份的他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说来,以当时孔子的境况:父亲早逝,母亲在他17岁那年也病逝,他虽是个“士”,但终究是有些落魄的,所以,他后来能在同父异母哥哥孟皮的帮助下娶得贤良的亓官氏,已经算是祖上积了阴德了。这孔子最初与亓官氏结婚时,两人感情也挺好,毕竟,孔子是个识时务的大才子。亓官氏虽是个并未受过太多教育的封建女子,但因为家里教育到位,所以她对人事还是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她深知:自己这个丈夫,定是个能出息的大才。她甚至还暗暗做梦:梦想有一天他这个丈夫能做大官,让她人前显赫。同当时那个时代的多数女性一样,亓官氏一直有一个梦,这个梦是怎样的呢:儿女双全,夫贵妻荣。后来,亓官氏用极短的时间实现了这个梦的一半:就是实现了儿女双全。
所以,这个梦被圆了一半后,亓官氏就更加期待后面的一半梦能圆了。为了早日圆梦,亓官氏更加用心地打点家里家外,她任劳任怨,每日起早贪黑的同时,甚至还不忘经常给丈夫加油打气。当时,孔子效忠的所谓“君”是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因为孔子工作上表现出色,后来,亓官氏生下儿子的时候,这鲁昭公还专程派人送来了一条大鲤鱼。鲁昭公的这个举动让孔子和亓官氏都高兴极了,他们都觉得这是鲁昭公给他们的极大的恩宠和荣耀。
于是啊,孔子竟一高兴,直接就给儿子取名为“孔鲤”了。有了这一出之后,接连生下一儿一女的亓官氏便更加对丈夫的未来怀抱大希望了。可以说,此后的亓官氏,即便在梦里,也经常梦见丈夫戴着官帽的威风模样。可让亓官氏和孔子都未曾想到的是,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孔子依旧只是一个小官吏。在家里已经添丁进口的境况下,做小官吏的俸禄对于一大家子的开支已经显得有些窘迫了。 

孔子当时的境况和今天很多生了儿女后薪水职位都上不去的苦逼上班族,几乎别无二致。人都说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在这种境况下,亓官氏的脸色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变得不好看了。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成天累死累活的亓官氏一定是会有怨言的。人嘛,都是肉体凡胎,总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情绪,正常。
可孔子却相当受不了妻子的怨言,为了家里的经济窘迫境况,孔子便在27岁这年做出了开私学授课的决定。这私学授课在当时属于打破常规的存在,在那个年代,社会上极其讲究门第之见,所以只有贵族才有资格接受教育。孔子的私学授课却公然提倡“有教无类”,他规定:不管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能提10条肉干来,就都可以入读。
按理说,孔子的这个做法在当时是要被猛烈抨击的,因为它违背了祖制啊。可是,因为此时的周天子已经衰微,各诸侯国又忙着争霸,所以他们也就没空来管孔子这档子事儿了。于是,孔子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功成了第一个成功开创私学的大家。很快,孔子的学生数量就开始以裂变的形式实现了突破性增长,他最辉煌的时候,学生多达3000多人。这就意味着:孔子家的肉啊,几乎已经多到没地方晒了。在今天看来,这是大好事。毕竟,有肉了,生计就不愁了。
可毕竟那是几千年前啊!那时的人们之思想观念和今日人之思想观念,那是有本质差异的。所以,即便孔子已经很有作为了,可亓官氏的脸色反而越来越难看了。为何?因为亓官氏觉得:孔子讲学虽然解决了生计问题,可这个讲学终究是不务正业。那么,什么是亓官氏眼里的务正业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大官。亓官氏觉得,既然孔子有这么多的知识,就应该去做大官,走正道,而不是搞些歪门邪道地讲什么学。女人的心事从来是藏不住的,日久后,孔子眼见妻子脸色越来越难看且说话也越来越难听,她的心里也是极其失落。 

一晃,孔子就晃到了35岁。这个年纪在古代已经属于大龄了,偏偏此时的鲁昭公还因权力被架空逃亡齐国了。老板跑了,这基本和饭碗跑了是一个意思。这下,孔子就急了,于是,他便也跟着鲁昭公赶到了齐国拜见鲁昭公。可惜啊,孔子这千里迢迢一路赶到齐国,竟没能见上鲁昭公。好在孔子这一趟也没白跑,他见到了齐景公。
而且,齐景公对他的才学非常赏识还有想重用他的意思。可因为晏子的阻挠,孔子最终还是官梦泡汤继续回到了鲁国讲学。经过这一趟之后,亓官氏算是失望透顶了。但失望归失望,她也没多说什么。而此间,两人的关系继续不温不火。孔子51岁这年,终于得到继位的鲁定公的重用了,他先后担任过小司空和大司寇。这个职位就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书记兼最高法院院长兼公安部部长。这就意味着:孔子终于完成了妻子对他的期望,做了大官了。
孔子真的做了大官以后,这亓官氏的脸色瞬间就好看了,两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惜,好景不长,孔子的官帽还没戴稳呢,因为鲁公受制于季孙氏且鲁公经常与孔子政见不和的原因,孔子慢慢受到了排挤冷落。面对这种尴尬境地,孔子再次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决定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这亓官氏一看:丈夫好好的大官不做,竟又要搞这些不务正业的事,这怎么能成呢!于是,亓官氏便决定拼命阻挠丈夫孔子的“不务正业”。可孔子既已作出决定,又怎会轻易妥协呢!
于是,公元前496年,年已55岁的孔子便从鲁国出发,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大计划。也是因为孔子周游列国一事,他和妻子亓官氏彻底闹掰了。两人的离婚,古代称“出妻”也是在这个时候。可惜,两人离婚的始末和具体,史书的记载寥寥。世人甚至只能从《礼记·檀弓》的一些侧面记载中,才能得以窥见他们离婚的种种。 

 根据《礼记·檀弓》记载,亓官氏和孔子的儿子曾在母亲死后痛苦,孔子听到哭声后问道“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而孔子“除(斥责)”儿子、觉得儿子行为过分的原因则是因为:孔子认为其母已经过了一年的守丧期,他便不应该如此痛哭了。后世也是通过这段历史判断,亓官氏与孔子确已离婚,因为,按照古代的制度来讲:孔鲤为母亲守孝应该是3年,而不应该仅仅只1年。
除非,亓官氏已成为孔子的“出妻”,孔鲤的“出母”。而从这段记述来看,孔子与妻子离婚后,即便妻子已经过世了,他对她也还是有几分怨言,否则,他也不会在妻子死后儿子表达哀伤悲痛时是如此反应了。实际上,孔子的离婚在世人眼里是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但在孔子家族来讲,这却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为何呢?因为,根据《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出妻”,孔子的儿子孔鲤“出妻”,孔子的孙子子思也“出妻”,所以,“孔氏四世都曾出妻”。
如此一来,孔子离婚便也算不得什么事了。其实,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即便被定义为圣人,孔子也照旧是个肉体凡胎,也照旧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如此,他和妻子因三观不合等原因闹矛盾离婚,又有何稀奇呢!不得不说,这人啊,即便再厉害,厉害到成了圣人,他也终究免不了世俗诸事的困扰。人啊, 不管是谁,只要没有躺在棺材里,就注定永远都会有诸多烦恼!所以!凡事,真得适当看开才好!

圣人孔子为什么会离婚?

4. 圣人孔子为什么会离婚呢?

“大圣人”和“离婚”这两个词怎么听,怎么都不像是会同时出现的,但历史上的古代大圣人中,却真就有一位曾离婚者,此人还是儒家头号大人物:孔子。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
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人。她于公元前533年嫁给了孔子为妻。这一年,孔子19岁,亓官氏约18岁左右。
历来,亓官氏都被认为是孔子名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女子”。实际上,孔子说这话时是否时针对原配妻子亓官氏已经不得而知了,但通过历史的诸多细节看:孔子确实曾对妻子亓官氏有极深的怨言。
从来,力都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孔子对妻子的怨言,多半也折射出妻子对孔子的不满。
那么,亓官氏究竟为何会对自己的圣人丈夫不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前文提到的孔子开创私学说起。

亓官氏和同时代的很多女子一样,都非常传统。也是因为思想传统,所以,在亓官氏眼里,什么样的男人是最有出息的呢?答案是:学而优则仕者。
这话的意思,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就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出路是做大官。
孔子本身是贵族出身,他是他父亲的老来子,所以年3岁这年,孔子便失去了父亲。但这种缺失并没有对孔子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他后来虽同母亲一起被撵出了家门,但因为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士”,所以呢,一直保有贵族身份的他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说来,以当时孔子的境况:父亲早逝,母亲在他17岁那年也病逝,他虽是个“士”,但终究是有些落魄的,所以,他后来能在同父异母哥哥孟皮的帮助下娶得贤良的亓官氏,已经算是祖上积了阴德了。
这孔子最初与亓官氏结婚时,两人感情也挺好,毕竟,孔子是个识时务的大才子。
亓官氏虽是个并未受过太多教育的封建女子,但因为家里教育到位,所以她对人事还是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她深知:自己这个丈夫,定是个能出息的大才。她甚至还暗暗做梦:梦想有一天他这个丈夫能做大官,让她人前显赫。
同当时那个时代的多数女性一样,亓官氏一直有一个梦,这个梦是怎样的呢:儿女双全,夫贵妻荣。
后来,亓官氏用极短的时间实现了这个梦的一半:就是实现了儿女双全。所以,这个梦被圆了一半后,亓官氏就更加期待后面的一半梦能圆了。
为了早日圆梦,亓官氏更加用心地打点家里家外,她任劳任怨,每日起早贪黑的同时,甚至还不忘经常给丈夫加油打气。
当时,孔子效忠的所谓“君”是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因为孔子工作上表现出色,后来,亓官氏生下儿子的时候,这鲁昭公还专程派人送来了一条大鲤鱼。
鲁昭公的这个举动让孔子和亓官氏都高兴极了,他们都觉得这是鲁昭公给他们的极大的恩宠和荣耀。于是啊,孔子竟一高兴,直接就给儿子取名为“孔鲤”了。
有了这一出之后,接连生下一儿一女的亓官氏便更加对丈夫的未来怀抱大希望了。可以说,此后的亓官氏,即便在梦里,也经常梦见丈夫戴着官帽的威风模样。
可让亓官氏和孔子都未曾想到的是,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孔子依旧只是一个小官吏。在家里已经添丁进口的境况下,做小官吏的俸禄对于一大家子的开支已经显得有些窘迫了。

孔子当时的境况和今天很多生了儿女后薪水职位都上不去的苦逼上班族,几乎别无二致。
人都说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在这种境况下,亓官氏的脸色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变得不好看了。
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成天累死累活的亓官氏一定是会有怨言的。人嘛,都是肉体凡胎,总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情绪,正常。
可孔子却相当受不了妻子的怨言,为了家里的经济窘迫境况,孔子便在27岁这年做出了开私学授课的决定。
这私学授课在当时属于打破常规的存在,在那个年代,社会上极其讲究门第之见,所以只有贵族才有资格接受教育。孔子的私学授课却公然提倡“有教无类”,他规定:不管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能提10条肉干来,就都可以入读。
按理说,孔子的这个做法在当时是要被猛烈抨击的,因为它违背了祖制啊。可是,因为此时的周天子已经衰微,各诸侯国又忙着争霸,所以他们也就没空来管孔子这档子事儿了。
于是,孔子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功成了第一个成功开创私学的大家。
很快,孔子的学生数量就开始以裂变的形式实现了突破性增长,他最辉煌的时候,学生多达3000多人。这就意味着:孔子家的肉啊,几乎已经多到没地方晒了。
在今天看来,这是大好事。毕竟,有肉了,生计就不愁了。可毕竟那是几千年前啊!那时的人们之思想观念和今日人之思想观念,那是有本质差异的。所以,即便孔子已经很有作为了,可亓官氏的脸色反而越来越难看了。
为何?因为亓官氏觉得:孔子讲学虽然解决了生计问题,可这个讲学终究是不务正业。那么,什么是亓官氏眼里的务正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大官。
亓官氏觉得,既然孔子有这么多的知识,就应该去做大官,走正道,而不是搞些歪门邪道地讲什么学。
女人的心事从来是藏不住的,日久后,孔子眼见妻子脸色越来越难看且说话也越来越难听,她的心里也是极其失落。

一晃,孔子就晃到了35岁。这个年纪在古代已经属于大龄了,偏偏此时的鲁昭公还因权力被架空逃亡齐国了。
老板跑了,这基本和饭碗跑了是一个意思。这下,孔子就急了,于是,他便也跟着鲁昭公赶到了齐国拜见鲁昭公。
可惜啊,孔子这千里迢迢一路赶到齐国,竟没能见上鲁昭公。好在孔子这一趟也没白跑,他见到了齐景公。而且,齐景公对他的才学非常赏识还有想重用他的意思。可因为晏子的阻挠,孔子最终还是官梦泡汤继续回到了鲁国讲学。
经过这一趟之后,亓官氏算是失望透顶了。但失望归失望,她也没多说什么。而此间,两人的关系继续不温不火。
孔子51岁这年,终于得到继位的鲁定公的重用了,他先后担任过小司空和大司寇。这个职位就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书记兼最高法院院长兼公安部部长。这就意味着:孔子终于完成了妻子对他的期望,做了大官了。
孔子真的做了大官以后,这亓官氏的脸色瞬间就好看了,两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可惜,好景不长,孔子的官帽还没戴稳呢,因为鲁公受制于季孙氏且鲁公经常与孔子政见不和的原因,孔子慢慢受到了排挤冷落。
面对这种尴尬境地,孔子再次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决定带着学生周游列国。
这亓官氏一看:丈夫好好的大官不做,竟又要搞这些不务正业的事,这怎么能成呢!于是,亓官氏便决定拼命阻挠丈夫孔子的“不务正业”。
可孔子既已作出决定,又怎会轻易妥协呢!于是,公元前496年,年已55岁的孔子便从鲁国出发,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大计划。
也是因为孔子周游列国一事,他和妻子亓官氏彻底闹掰了。两人的离婚,古代称“出妻”也是在这个时候。
可惜,两人离婚的始末和具体,史书的记载寥寥。世人甚至只能从《礼记·檀弓》的一些侧面记载中,才能得以窥见他们离婚的种种。

根据《礼记·檀弓》记载,亓官氏和孔子的儿子曾在母亲死后痛苦,孔子听到哭声后问道“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而孔子“除(斥责)”儿子、觉得儿子行为过分的原因则是因为:孔子认为其母已经过了一年的守丧期,他便不应该如此痛哭了。
后世也是通过这段历史判断,亓官氏与孔子确已离婚,因为,按照古代的制度来讲:孔鲤为母亲守孝应该是3年,而不应该仅仅只1年。除非,亓官氏已成为孔子的“出妻”,孔鲤的“出母”。
而从这段记述来看,孔子与妻子离婚后,即便妻子已经过世了,他对她也还是有几分怨言,否则,他也不会在妻子死后儿子表达哀伤悲痛时是如此反应了。
实际上,孔子的离婚在世人眼里是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但在孔子家族来讲,这却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为何呢?
因为,根据《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出妻”,孔子的儿子孔鲤“出妻”,孔子的孙子子思也“出妻”,所以,“孔氏四世都曾出妻”。如此一来,孔子离婚便也算不得什么事了。
其实,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即便被定义为圣人,孔子也照旧是个肉体凡胎,也照旧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如此,他和妻子因三观不合等原因闹矛盾离婚,又有何稀奇呢!
不得不说,这人啊,即便再厉害,厉害到成了圣人,他也终究免不了世俗诸事的困扰。
人啊, 不管是谁,只要没有躺在棺材里,就注定永远都会有诸多烦恼!所以!凡事,真得适当看开才好!

5. 作为圣人的孔子,为何还会离婚?

他一年四季都不在家,四处奔波,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没有过多少家庭生活,很少把精力放在家里面,他把一腔热血都洒在了春秋大地上,洒在礼教上,洒在了学生身上,对于他们,他是一个无私奉献者,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回到家他妻子经常唠叨,唠叨是女人的天性,一个文学者在受到大家的尊重回到家妻子唠叨他也觉得很烦,作为一个有学问的男人他为了解决竟然限制自己老婆说话的权利,这分明就是“大男子主义”,孔子压根就没有把女人当人看,妻子没有一点家庭地位,加上常年不在家感情也不太好,所以他想离婚就离婚,必须要按照他说的来做,实在忍无可忍就离婚。古代把离婚叫做“出妻”,据记载说孔子、孔子的儿子、孔子的孙子都是离婚的,可见他的思想已经对后人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导致天下女人几千年来身份地位极其低下卑贱。
让他取得成就的最大原因是他的家庭,孔子从小家庭贫困,自幼一直都是生活在当地的传统文化里的,也有幸接触到当时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周王朝的典章文献,礼仪制度。孔子的母亲其实非常的有远大眼光,为了让孔子长大以后可以有一番作为,可以光宗耀祖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就教导孔子去学习《诗》、《书》、《礼》、《乐》。给他打下基础有很大帮助,对他思想启发有重要作用。他从小就特别的懂事孝顺,喜欢学习就有了后面流传下来的经典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当时在的人称他圣人他的学生上千人,受到大家的尊重。

作为圣人的孔子,为何还会离婚?

6. 孔子为什么会离婚?

孔子是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影响力比绝大多数的帝王将相都要大很多。他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下来,但关于他的婚姻家庭生活,史籍中却鲜有记载,后人只能从一些只言片语中来猜测孔子的婚姻,现在有一个普遍被认可的观点就是,孔子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这也是他闭口不谈妻子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他的婚姻状况,多数人认为孔子离过婚,仅有部分人认为孔子并未离婚。不过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猜测,未必是真实的情况。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族,后来殷商灭亡,周武王封邦建国,微子启建立了殷商遗民为主的宋国,而微子启的弟弟微仲也就是宋国的第二位国君正是孔子的十五世祖,不过其间政乱时有发生,孔子这一支传到孔子时候早已经没落了,实际上孔子的父亲也早已经不在宋国生活了,他是逃到了鲁国,并定居了下来,所以,实际上孔子也算是鲁国人。
孔子三岁丧父,紧接着他同自己的生母就被嫡母驱逐,从此之后的孔子似乎就开始了穷苦的生活,实际我们看整个孔子的一生,都是比较坎坷的,身体里的贵族血液并没有给孔子带来好运。孔子十九岁的时候娶妻成家,“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丌官是先秦时期是我一个官职,掌管女子的及笄礼。也就是说孔子的妻子是丌官的后代,很难说这桩跨国婚姻的背后是因为什么,不过因为爱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很可能只是一桩交易性质的婚姻,因为孔子的先祖是宋国人,而丌官氏正好是宋国人,或许真的是方便孔子回国祭拜祖先也说不定。婚后第二年,丌官氏生下了孔子唯一的孩子伯鱼。
随着伯鱼的出生,孔子也开是入仕,虽然所做的官职非常之小,管理仓库、管理畜牧等等的小官。后来开始办学校,招收学生讲学,渐渐有了名气,再后来就是逃亡到齐国待了两年,回到鲁国后进入官场,一度做到了大司寇,但终因未能撼动三桓的势力而改革失败,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流浪生涯,他一直在寻求从政的机会,从一直得不到真正的礼遇,最终还是回到了鲁国,修书与教学。
在这期间,公元前485年,丌官氏去世;公元前483年,伯鱼去世;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丌官氏去世一年后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礼记·檀弓》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伯鱼名为孔鲤,这段话的意思很好理解,丌官氏去世一年后,她的儿子伯鱼还是很悲痛,有一次哭的时候被孔子听到了,就说孔鲤这种做法很过分。很难想象孔子对丌官氏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才会觉得自己的儿子在母亲去世一周年之后哭泣是过分的举动。这或许能说明孔子对丌官氏并无任何好的感情,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厌恶在里面。
孔颖达曾对这段话有一个解释,其中一句话是:“时伯鱼母出,父在。”也就是说孔子出妻,即现在的离婚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古代有一个专门针对婚姻中的女性的七出之罪,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犯了其中的任何一项,丈夫都可以出妻,将妻子遣送回娘家,意即离婚。
现代人离婚的理由太多了,丈夫在妻子的兰花里谈了烟灰会成为离婚的理由,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理由,所有的理由在外人看来都是有些大惊小怪的,至少不必上升到离婚,但是只有当事人知道,这些小小的、奇葩的理由无不是过去无数次的失望累积而成,总之一句话:我忍你很久了。
孔子和丌官氏原本的结合就算不上爱情,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感情,而且那时候孔子一无所有,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丌官氏是配不上有贵族血统的孔子的,但却配得上落魄的孔子。等孔子开始有所成就,并名声在外的时候,这个妻子就更与丈夫格格不入了,倒不是说丌官氏有什么错,只能说两个人不搭。
丌官氏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子,她的男人也必然是普通的,但没想到却是不甘于平庸的孔子。两个人说话都说不到一起去,也不可能相互理解,丌官氏不理解孔子为何执着于为官,为何对家庭的拮据视而不见(孔子对家庭的贡献是很少的)。孔子不理解丌官氏为何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妇女,行止甚至有些粗鄙。孔子是有很多礼节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应该如何如何,要符合一定的准则,但是丌官氏只求过一天是一天,能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乐趣。
因此两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也可以说是三观不合,互相厌弃。尤其对于孔子从政不行又不能好好赚钱这一项,丌官氏是多有怨言的,女人一旦有怨言,唠叨就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孔子就出妻了。
当然,这只是猜测。

7. 连孟子也离过婚,古代圣人对离婚的看法是什么呢?

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公认的圣人,那么圣人是如何对待爱情的呢?
有人说孟子离过婚?但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相关文献记录来看,孟子只是“提过离婚”。为何孟子会提离婚呢?因为孟子看到妻子独自在房时的坐姿太随意,觉得妻子行为举止“无礼”,继而向母亲提出离婚。
虽然孟子离婚的要求最后被母亲驳回,但是也足见孟子对“礼”要求十分严格。

至于古代圣人对离婚的看法,颜小二只能说,秉持不同思想观点的先贤,对离婚的态度,与他们所坚持的学说特色有关。
而孟子本就是强调“礼”之儒家的代表人物,所以能让他休妻的理由,大抵便是“对礼的违背”。于此,从孟子所提出的学说之思想特点来看,孟子心中的好妻子无疑是“知书达理”、“举止得体”的存在,而他提出休妻,大抵便是“失礼”。
就像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对于同一件事观点看法不一样所以,颜小二想说,对待古代圣贤的生平,以玩味猎奇的态度随意揣测,实则是对我们华夏文明几千年文化的一种“不尊重”,不要这样。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可能有一个奇怪的表象,但背后都会有一条合情合理的“线”,而对于类似“孟子因妻子坐姿不雅而提休妻”的事情,只要理解了古代先哲们学说思想,大抵也能从他们那“不太寻常”的举动中,找到“合理依据”。
1、荀子眼里的孟子休妻关于孟子修妻的事情,可以从《荀子》一书中找到蛛丝马迹,当时荀子是这么写的“孟子恶败而出妻”。
而荀子举这个例子,其实有十分深刻的哲理,因为这个哲理有很大的启发,颜小二这里就额外发挥一下。
荀子说孟子因为觉得妻子不知礼,于此不想自己因为妻子不知礼的行为受到影响,而想要休妻。对于这一点,荀子的观点是,他可以理解孟子时刻“守礼”的心情,毕竟荀子本身也是一个严厉的大儒。

孟子时刻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一举一动都能“有礼有节”,孟子妻子“散漫的坐姿”虽在旁人看来无关紧要,但是在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的孟子来说,就格外“扎眼”。在“礼”这方面,孟子近乎有“洁癖”一般的“完美主义者”,于此,孟子想休妻。
而荀子的观点是,孟子休妻一事,虽然表现了他在“礼”方面的极致追求,但是却有些“自我勉强”的意思,真正的心之向往,是不会存在“强求”的迹象,更没有“主观努力”一说,而是自然而然,不假思索下的“守礼”。这其中的哲理,值得各位思索。
2、休妻事件下孟母对孟子的“教育”从孟子休妻的事件大轮廓来看,大抵是孟子一日进入房间发现自己的妻子踞坐在地上休息,散漫而不符“礼节”。上承孔子思想的孟子,心里十分排斥,一气之下便和母亲说了妻子不守礼的事情,打算休妻。

有人觉得孟子这样是不是“不近人情”?
真的是这样吗?继续往下看。
孟母知道孟子要休妻的原因,提醒他说:“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
孟子恍然大悟,是自己“失礼”在先,怪不得妻子“不守礼”。即孟子进入房间之前,没有按照古礼所说的“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一点声音都没有发出,导致妻子来不及恢复坐姿,便撞上了妻子“随意散漫”的一面。
而后,倍感愧疚的孟子再也没有提休妻一事了。

那么,现在可以再来说说孟子是不是“不近人情”的存在。
孟子提出“性本善”一说,于此认为人天性即善,只是自己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沾染了恶习,导致自己先天的“善端”被蒙蔽。
于此,孟子认为要时刻注意反省自己,继而让自己的“善端”自内而外自然而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孟子开门即见妻子坐姿散漫,我们可以推理得知,孟子可能认为,妻子此举便是其“善端”被一定程度蒙蔽的表现之一,于此孟子提出休妻。这是他于“休妻”一事上的“合理”。
而孟母让孟子明白的是,每一个人都在不断“自省”,以求达到“知行合一”这一结果的“路上”。孟子自己不发声就推门进入,这一举动已然“失礼”,又如何要求妻子在无人的时候也严格要求自己呢?这便是孟子于“休妻”一事上的“失礼”所在。
人的一生,更像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即便是自认为于仁义礼智上做得很好的“孟子”,也有“失礼”的时候。

“将心比心”之下,孟子发现了自己的“傲慢”与“无礼”,继而再也没有提休妻一事。
其实,“休妻”一事对于孟子来说,是一次“成长”,也是孟母给孟子上的重要一课。
3、如何解读“天才”“怪异行为”背后的“不平庸”千年前的古代圣贤也好,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天才、伟人也罢,他们从众多平庸者中脱颖而出,留下让他们名垂青史的成绩。
但是有一个怪现象,一旦这些“天才”被挖掘出“怪异行为”,平庸者就有一种“将其拉下神坛”的兴奋。
不要这样,这种兴奋不过是一种无聊的与“嫉妒”类似的低劣欲望,需摒弃,要具备人之为人的基本“理性”。
面对先哲、天才等出现的“怪异行为”,我们需保持理性,根据事件的表象,了解更多该事件的相关信息,以及“天才”的特点,进行综合性解读和分析。
有时候,大多数平庸,是因为我们将“天才”的坚持,称之为“怪异”。
如此来说,孟子休妻一事,更多是体现了他在“礼”上的与常人大不一样的坚持,对错暂且不论,但是他于休妻一事上展现了风格,也恰恰反衬了他确实是那个提出“人性本善”之人与禽兽本质区别在于“善端”的孟子,各位体会一下。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连孟子也离过婚,古代圣人对离婚的看法是什么呢?

8. 历史上孔子孟子都曾离婚?揭秘孟子为什么要离婚

 导读 :孟母觉得十分荒唐,遂引用古礼“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来提醒儿子:你去你老婆的房间,不提前招呼一下,进去时也没一点声响,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听罢,很是自责,此后再也不敢提与妻子离婚的事了。 在古代,名人离婚同样备受关注。
  孔子“离婚”迄今为谜  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但其离婚的是非、真假,一直到现代仍存在争论。
  据《孔子家语・本姓解》所记,孔子19岁时,娶了宋国的丌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了儿子。孔子是当时鲁国的文化名人,国王鲁昭公听说后,送来了鲤鱼,以示祝贺。孔子觉得这是家门莫大荣幸,遂给儿子起名“鲤”,因是头胎小子,取字“伯鱼”。
  据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也曾“出妻”,原因是原配施氏连生9个女儿,却未能生出一个儿子。后来,已是老头的叔梁纥将孔子的母亲、当时年仅17岁的颜徵娶回家,这才有了孔子。另外,孔鲤、之其孙孔常ㄗ铀迹┮捕加杏肜掀爬牖榈木历,故有“孔氏三世出妻”一说。
  “孔子离婚”一事,直到唐代才被曝光,首次将其曝光的是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然而,不少现代学者都在质疑,因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里并没记载孔子离婚的事情,已逾千年的唐代才曝光,可信度不高。
   
  孟子闹离婚被孟母制止  儒家文化讲究“礼”、“仁”,孔子离婚一说,让不少“孔粉”挺受伤的。而且,“孔孟之道”的另一人、亚圣孟子也曾闹过离婚。
  最早曝光孟子闹离婚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他在《荀子・解蔽篇》中称:“孟子恶败而出妻”,意思是孟子讨厌其妻子的不良品行,担心败坏自己名声而提出离婚。孟妻做了什么样不好的事情,让孟子要“出妻”?原来仅因坐姿不雅。
  孟母是一位十分明了事理的女人,仅因儿媳妇坐姿不雅,儿子就提出离婚,孟母觉得十分荒唐,遂引用古礼“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来提醒儿子:你去你老婆的房间,不提前招呼一下,进去时也没一点声响,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听罢,很是自责,此后再也不敢提与妻子离婚的事了。
  
  李清照离婚“对簿公堂”  离婚,在古代基本上是丈夫的权利,但妻子也不是不可以提出离婚。如果女性主动提出离婚,叫“请去”或“求去”,这意思很简单,我与你过不下去了,请求你放过我,让我走吧。
  除“七出”之外,古代还有“义绝”、“和离”和“违法断离”三种离婚通道。“和离”便可能是女方主动提出的。
  主动提出离婚的女人中,宋代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李清照与后夫张汝舟的离婚,在当年最轰动。李清照本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丈夫是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子、金石家赵明诚,俩人在一起生活了近三十年。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后,孤独无助、身心憔悴的李清照,改嫁给了张汝舟。谁想张汝舟贪财,图的是赵明诚留给李清照的金石古器。在发现李清照并没多少财产后,张汝舟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施以家暴。作为一名知识女性,李清照决心和张汝舟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