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信花灯节的花灯起源

2024-05-20

1. 忠信花灯节的花灯起源

花灯源于中原,蕴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元素,诠释着客家人久远的心灵史,随着客家人的繁衍、迁徙而传承发展,在南粤连平县忠信镇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忠信花灯节的花灯起源

2. 忠信花灯节的花灯特点

忠信花灯是一种集汉族民间竹艺、编织、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于一体的造型艺术,完全手工制作、设计独特、造型美观精致。关于花灯的工艺,忠信地区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客家花灯歌——“忠信的花灯啊/系好样哎/下圆上方寓意广哎/造型独特/工艺精哎/灯裙飘扬/万年长哎”忠信花灯与传统元宵花灯有一脉相承的地方,更有其独特之处。中国花灯的形式普遍有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一般用竹木、金属、绫绢、绸缎、丝穗、玻璃、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扎制而成。忠信花灯只用竹和纸扎制而成,竹是忠信本地盛产的苗竹,纸是喜气的大红纸;形式上只有吊灯一种,座灯和提灯极为少见,壁灯则没有。在品种上,元宵花灯有莲花灯、吉利灯、猴灯、羊灯、走马灯、龙灯、蝴蝶灯等等;忠信花灯则有状元灯、秀才灯、缭丝灯、参灯、宝莲灯、五福灯、龙凤灯、伯公灯、仔灯、宫廷灯、紫灯、廊灯、磨灯等十四种之多。在形状和结构上,元宵花灯有牛形、龙形、狮子、花船、蝴蝶、大小虾、鱼、龟、神像、观音、天女、八仙、罗汉、模拟人物等等;忠信花灯的结构独特在于所有花灯只清一色柱形。忠信花灯从上到下分灯盖、灯身、灯裙三个部分,灯身竹架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之分,从里到外有2至4层,规格大的直径达12米,最小的也有40厘米。灯裙是忠信花灯最独特的地方,是区别其他客家花灯的精髓所在。所谓的“灯裙”是采用红、白色纸剪成的条穗,条穗有2—8厘米宽,分内外两层,内层灯裙为白色,较短,外层为大红色,较长。把灯裙粘贴在花灯下部,意为给花灯穿裙子,穿上裙子的花灯就算正式做好了,红白、长短条穗对比,花灯显得大方、飘逸,甚是美观。制作花灯先要扎架,再剪纸,剪凿花纹,糊裱装饰。花灯老艺人赖师傅说,做一盏高档的花灯,师徒两人协作差不多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可见花灯的制作工艺何等复杂。忠信花灯区别于其他客家花灯最显著的特点是:忠信花灯大而精致,有长长的灯裙,上下完全穿透,一次性使用。最后一个特点是应忠信上灯习俗而产生的,忠信人上灯之后要把花灯烧掉,否则会被视为不吉利。旧时上灯习俗的全过程非常复杂,由放灯绳、买灯、迎灯、上灯、暖灯和化灯六个环节组成,要求非常讲究,十分虔诚。放灯绳。只要是生有男丁的人家,准备在来年上灯,就要在除夕之前在祖堂的大梁挂上自制的粗麻绳,俗称“灯绳”。灯绳的另一端系在祖堂的柱子上,绳端粘有写上“新丁”的名字的红纸。这样,年前村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谁家将要上灯,就该盘算准备多少份贺礼了。上灯礼俗就如孩子的满月礼俗一样,在男子的一生中只要举行一次,有钱的人家往往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就上灯,没钱人家也可以等到家里富足了再上,所以常常出现父亲跟儿子一起上灯的趣事。故此,在梁上放灯绳的时候一般按辈分挂放定位,先挂满上厅堂正梁,后挂副梁,再挂下厅堂,有序摆放。但在以前多生多育的时代,有人半夜三更就起来抢位置,他们认为,谁抢到了上厅正梁的位置,谁家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有出息。买灯。买灯在正月初九,祖祖辈辈下来一直约定俗成的日子。灯主在花灯街观赏各种花灯,看好合心水的便让卖家出价,卖家出的价钱尾数一般带有“9”字,图个吉利。灯主一般要买两盏花灯以上,一盏挂在自己家里,另一盏挂在老屋祖堂上;如果老屋的祖先又是由其他老屋发源而来的,还要在发源地祠堂里也挂上一盏。迎灯。迎灯也在初九这天进行,客家人视花灯为圣物,神圣的东西到村里是要受到隆重接待的。灯主挑灯快到家的时候,为显灯威壮声势,远远的已有迎灯队伍在村口做好准备,点燃鞭炮,锣鼓齐鸣,舞龙舞狮,场面十分壮观。把灯迎进大门,灯主开始接受村里老者的祝福——“添丁花灯靓又亮,男女老少喜洋洋;送到贵府挂锦梁,财丁兴旺万年长”(客家方言),这时灯主要红包酬谢迎灯队。上灯。上灯普遍在正月十三举行,灯主先在花灯里面系上柏叶、红毛巾、彩带、百仔芋头、大葱和大蒜等,寄寓于新丁聪明好学,多子多福;再把预先备好的灯联贴在花灯灯盖上,其内容是些吉祥如意,添丁发财及祝福之类;接着,把花灯提到祖堂上,把花灯内的灯盏点亮,祈盼人丁兴旺之意。灯主摆好三牲贡品,灯主妻子或母亲抱着新丁全家一起拜祖,尔后,用灯绳绑好花灯,花灯在鞭炮声、锣鼓声中冉冉升起,稳稳地悬挂在祖堂的红梁上。当天,灯主要摆宴席,亲朋戚友带着鞭炮、新丁新衣或者实用的毛毯棉被等礼物前来道贺,鞭炮声中欢聚一堂“饮灯酒”。当晚更是热闹非凡,村里的青年舞起老人们用禾秆、香烛扎好的香火龙到每一户灯主家串门并恭贺灯主添丁发财,这时灯主就会爽快地派红包给这支火龙队伍。灯主家不管是有钱或没钱的这一晚也都会买来好多烟花燃放,喻意新丁以后辉煌腾达。上灯至化灯期间,灯主每晚要“上灯火”,即把灯油添加到灯盏上(村里通电后人们普遍用电灯代替火盏,喊作“长明灯”),意在延续香火,祈望家族丁旺财旺。暧灯。暖灯一般在正月十六或十八,各家灯主提三牲贡品到祖堂里拜祖,由族长组织众乡亲以家族公款摆酒席宴请灯主,为家族又添新丁而庆贺,为家族的壮大而祝酒。化灯。化灯环节一般在正月二十,最迟的在二月二;还有的把暖灯和化灯一起在正月十六或十八进行。化灯是上灯结束前的高潮,化灯前村里的小孩子提前聚集在祠堂里等待,随着灯主把花灯徐徐放下,他们便急忙争抢花灯上他们早已心仪的小饰物,有小镜子、漂亮纹样、彩带等。妇女们有时也会和孩子们一起抢,多半是没有生娃或生了几个女娃没男娃的妇女,她们抢百仔芋头、柏叶灯等,有时不注意,灯主家的灯绳也会被抢了去。在放灯时,灯主有意让花灯时起时落,使争抢场面更加热闹;随后,灯主便把被孩子们拆散的花灯碎片与吉祥草堆在一起,由宗族中子孙满堂、福德深厚的老人点火烧掉。在燃烧前,灯主要准备“传丁火”,“传丁火”所用的竹把是事先特制的,年前由家人把竹子砸破、浸泡、凉干,裁成约二米左右,在竹子中间圈一圈红纸系上柏叶。当吉祥草和花灯碎片燃烧时,灯主就在燃烧声和鞭炮声中把竹把点燃,然后传回家中,这就叫“传灯火”,寓意丁火分化,世代相传。古老的忠信上灯习俗,抒发了忠信人孝宗敬祖的情怀,极大地增进了宗族间和谐共处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传统习俗载体,对忠信花灯文化的保护、弘扬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民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07年4月,忠信上灯习俗正式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灯以其古老的形式流传了几百年,承载着几百年来忠信人的生命历史、忠信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其实任何一种客观物体其本身并没有意义,是人类的意识形态或精神内涵需要宣泄,从而赋予它的一种寄托。从忠信的上灯习俗中可以看出忠信人的恐惧心理。他们害怕死亡,害怕疾病,害怕自然界带来的不稳定。初生的婴儿生命是非常脆弱的,人们害怕这幼小的生命受到伤害;于是忠信人把敬畏生命的意识寄托在花灯上,祈盼孩子上灯之后便消灾消难,多财多福。

3. 忠信花灯节的花灯工艺

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忠信花灯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编织、印花、剪、刻、裱、装饰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上。第一步,将粗大的竹子削成竹条,削好竹条后,用“手工钻”在竹条两端钻竹眼。钻好竹眼后,将竹子互相交叉衔接,此刻花灯已现雏形。第二步是剪纸,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按照各种规格裁剪各种颜色不一的纸,然后各叠成一组,接着把花纹印版放在叠纸上,用刻刀凿成穿透的文样,这也叫做纸雕。第三步是描画,着色后是解花,即在着色的花样上描上各种形状的图案和颜色,然后把图形分解出来,将浆糊均匀糊在花灯的骨架上面,然后逐一将剪纸、纸雕、描画、花穗等轻轻地糊裱在灯架上,用手或刷子粘浆糊刷平后,接着便将条状花穗粘贴在花灯下部,给花灯“穿”上裙子。

忠信花灯节的花灯工艺

4. 忠信花灯节的忠信花灯节

忠信花灯节是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地区独特的节日,按照忠信的传统风俗,每年的正月初九,当地人家当年生了男孩就应该在祠堂里挂起花灯庆祝,以告知祖先和乡亲。吊灯仪式一般由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其间还有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吊一盏花灯就是一次盛会。除此之外,政府每两年或三年还会搞一次花灯节,让花灯走出祠堂。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花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随着风俗的演变,忠信花灯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它象征着百业兴旺、丰衣足食。忠信有10多个花灯制作点,其中以上寮村最为出名,有“花灯村”之称。自1999年在忠信举办了首届忠信花灯节后,忠信花灯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可以说,忠信花灯节为传承和保护客家优秀文化精髓,培育文明风尚,提升忠信花灯文化品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区域知名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6年5月,忠信花灯以民间美术类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忠信吊灯习俗以民俗类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申报国家级项目。

5. 忠信花灯节的介绍

忠信花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造型独特,其结构从上到下分为灯盖、灯身、灯裙,从里到外一般有二至四层,规格大者直径有12米,小的也有40厘米。花灯大多用竹编骨架,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忠信花灯的灯裙是最特别的,灯裙由各种各样的花案彩色灯带组成,外用彩色灯带点缀,灯带上有各种各样的花案;灯内装置各种形象画片旋转流动,形成“走马灯”动感。忠信花灯的制作,凝聚了忠信人民在汉族手工艺上的卓著成就。寄寓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

忠信花灯节的介绍

6. 忠信花灯节的文化内涵

一直以来,忠信花灯秉承着中原花灯艺术之精华,经过历代老艺人的实践创作,使得忠信花灯具有独特的风格。忠信花灯蕴含了汉民族文化的精髓,洋溢着浓郁的山乡民俗风情,是难得的汉族传统文化财富。 忠信花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忠信花灯的结构下圆上方,方的灯盖,有四角、八角、十二角之分,寓意四通八达;圆的灯身,寓意团团圆圆。忠信花灯的纹样有“山水花鸟”、“连年有余”、“龙凤呈祥”、“金鸡报喜”、“和合美满”、“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竹报平安”等等传统题材,寄寓了汉族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忠信上灯习俗里蕴藏着人类繁衍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忠信花灯的人文价值。以客家方言“灯”“丁”谐音,寓意“添子添丁”。中山大学康保成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忠信的上灯习俗虽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但这是民间百姓的信仰,应理性、宽容地对待这些问题。” 忠信的上灯习俗专为男子举行,女子无缘介入,这里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旧时上灯习俗对女子的排斥,隐隐透露出忠信客家人骨子里的某些思想意识。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早在西周时期便已出现。儒家文化崇尚以男性为主导的家族和权威力量,传统文化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育观念。战国末年的韩非甚至把重男轻女从一种思想意识发展到“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的地步。客家先民辗转迁徙过程中,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他们认为男丁是最重要的;所以极力渴望神的力量能够保护他们,便把这种意识形态寄托在花灯上。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世袭的传承观念慢慢发生变化,沿袭了几百年的古老习俗才打破了唯有男子才上灯的陈规,使新生的女子也得到隆重的祝福。但是在忠信地区的一些周边农村,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仍较为严重。忠信古老的上灯习俗只有加入创新的内容,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护,才能延续不衰。但如前辈们文章中所说,在新婚嫁娶、乔迁新居、升学、就业、参军、祝寿、开业等都进行隆重的吊灯仪式,这未免有点泛滥成灾,扭曲了上灯的意义所在,忠信上灯是为保护生命而进行的仪式。新时代,我们急需把传统习俗里的旧思想剔除,首当其冲的是删除儒家文化男尊女卑的思想,重新注入新鲜文化。把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注入忠信上灯习俗里,这种区域的汉族民俗才能长存不衰。因为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一个节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花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虽然大部分花灯和花灯展示不进入流通领域,但花灯节作为一种民间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此忠信政府采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确保每年花灯节如期举办,不断提升花灯的数量和质量。虽然客家花灯对客家经济发展仅仅是附比功能,但花灯文化活动营造了客家地域的节日氛围,给客家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提供了一个空间,也带来了节日经济效应,使人们从中感受到农耕文明状态下客家民系文化与经济的单简、调和式的演进。2007年举办的第七届忠信花灯节演出可谓气势非凡,连平县政府联手央视举办《激情广场》大型歌会,央视3套直播全场活动盛况,以此品牌活动为载体,提高了忠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招商引资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推进了忠信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7. 忠信花灯的花灯起源

忠信花灯始于明末清初。  忠信花灯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美术类,忠信吊灯习俗以民俗类被列入第二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一般花灯的游园性质不同,忠信花灯有一个相当特别的吊灯仪式。按照忠信的传统风俗,每年的正月初九,当地人家当年生了男孩就应该在祠堂里挂起花灯庆祝,以告知祖先和乡亲。吊灯仪式一般由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其间还有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吊一盏花灯就是一次盛会。  据传明末有个画师,名字已经湮没,从朝廷告老还乡,和赖志稳的老太公交好,特意以宫廷画手法画了几幅图相送。赖家是书香门第,在乡里一直帮人写书柬,对绘画也颇有讲究,祖祖辈辈对这些画非常珍视,嘱咐后人好好保存。当地人按照宫廷花灯的制作方法,逐渐完善了起源于宋末元初的忠信花灯。由于半路加入的宫廷血统,忠信花灯到今天还透着一股文人士大夫的清雅之气。它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编织、印花、剪、刻、裱、装饰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上。好的花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除此之外,政府每两年或三年还会搞一次花灯节,让花灯走出祠堂。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花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随着风俗的演变,忠信花灯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它象征着百业兴旺、丰衣足食。忠信有10多个花灯制作点,其中以上寮村最为出名,有花灯村之称。

忠信花灯的花灯起源

8. 忠信镇的花灯节

年年正月新春期间忠信镇人潮如海,彩灯争艳,蔚为壮观。忠信花灯造型美观、制作精致,是客家民间绘画、剪纸、书法、对联等文化因素的集大成。忠信花灯品种繁多,款式不一,有的配以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栩栩如生;有的配上亭台楼阁,金碧辉煌;八仙过海,形神皆备,嫦娥奔月,飘然欲飞,让人拍手叫绝。“忠信花灯”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花灯。后者花灯多是以玲珑见长,忠信花灯却特别的大且非常精致,有青头花、钳口花、花盆花、柱墩花等,多呈柱形。从花灯所表达的主题上进行区分,忠信花灯又可以分为秀才灯、壮元灯、参灯、宝莲灯、龙凤灯、五福灯、伯公灯、寮灯、仔灯、宫廷灯等。忠信花灯造型独特,其结构从上到下分为灯盖、灯身、灯裙,从里到外一般有二至四层,规格大者直径有12米,小的也有40厘米。花灯大多用竹编骨架,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忠信花灯的灯裙是最特别的,灯裙由各种各样的花案彩色灯带组成,外用彩色灯带点缀,灯带上有各种各样的花案;灯内装置各种形象画片旋转流动,形成“走马灯”动感。忠信花灯的制作,凝聚了忠信人民在民间工艺上的卓著成就。忠信花灯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编织、印花、剪、刻、裱、装饰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上。将粗大的竹子削成竹条,削好竹条后,用“手工钻”在竹条两端钻竹眼。钻好竹眼后,将竹子互相交叉衔接,此刻花灯已现雏形。第二步是剪纸,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按照各种规格裁剪各种颜色不一的纸,然后各叠成一组,接着把花纹印版放在叠纸上,用刻刀凿成穿透的文样,这也叫做纸雕。第三步是描画,着色后是解花,即在着色的花样上描上各种形状的图案和颜色,然后把图形分解出来,将浆糊均匀糊在花灯的骨架上面,然后逐一将剪纸、纸雕、描画、花穗等轻轻地糊裱在灯架上,用手或刷子粘浆糊刷平后,接着便将条状花穗粘贴在花灯下部,给花灯“穿”上裙子。明末清初,忠信地区(连平县南部六镇统称)相继流行“吊灯”、“赏灯”习俗。最初起源叫“点灯”,因“点灯”谐音“添丁”,大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高兴到灯街购买或定做花灯,挂在祠堂里,以示“添丁”。凡是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都要购买或定做花灯。在除夕祭祖前,灯主便要在祠堂的梁上放灯绳,绳的一端用红纸写上新丁的姓名。到正月十三上灯之日的早晨,灯主先将灯带贴在花灯灯盖的每个角上。灯带将对联、诗词、书法等文学艺术融为一体,其内容根据个人喜好选用,大致是添丁发财、吉祥如意及祝福之类的。其次要在花灯里面系上百眼芋头、大葱、大蒜等,寄寓自己的儿子聪明好学、多子多福。再次灯主点燃花灯,期望燃灯兴旺;然后将花灯升起,以示“添丁”。升灯以后,灯主每晚要去上灯火,即把油添加到灯盏上,让其长明。正月十三至十八期间就是“赏灯”的整个过程。在升灯与暖灯之日,主人家都要设宴招待亲朋好友,喜庆气氛,令人陶醉。“赏灯”的“赏”字与“上”字通假,是指放灯绳、升灯、暖灯、焚毁的全过程。在以前,忠信花灯是专为添丁庆祝之用,并且是一次性使用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发展,客家人倡导新风气、新风尚,忠信地区盛行生了女儿、建了新房、娶媳妇、以优异成绩升学、勤劳致富、参军入伍、长寿、祈求平安、事业顺利等而悬挂花灯。年初九到正月十三,是忠信地区盛行的“上灯”挂彩之日,正月十八或二月初二要进行“暖灯”(忠信客家俗称“化灯”)。上灯与化灯之日,主人家大都设宴招待亲朋好友,气氛喜庆,其乐融融,令人陶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