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忠义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的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2024-05-09

1. 三国演义的忠义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的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三国演义》中医代表人物是关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沈伯俊认为,《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他武艺高强,勇猛善战,被誉为“熊虎之将”;其二,他性格刚毅自矜,以“老大”自居,时有盛气凌人之态,为荆州失守埋下隐患;其三,他义气深重,被誉为天下义士。面对腹背受敌,北伐失败,他退守麦城,最终战死。
  关公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仅出现在《三国演义》,还出现在佛教、道教等宗教神谱中。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关公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胡小伟解释说,关公由人而神,由神而圣,主要是因为关公有各宗教赞许的人格力量。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佘大平认为,关公文化中的“义”字,应理解为正义、信义、侠义。他说,从大方面讲,它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长夏日新认为,关公“忠义仁勇”,其中“义”是关公身上最感人的人格力量。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关公所体现的“信义”,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
  不仅在中国,在韩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关羽也融入了当地百姓生活。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詹杭伦介绍,在韩国,关羽被视为胜战之神、降雨之神、命运之神、文章之神,韩国对关公神灵的崇拜已经深入人心。
  日本关西大学文学系教授二阶堂善弘说,日本人喜欢三国故事,把关羽视为英雄。日本人之前没有供奉关公庙的习惯,随着华人越来越多,日本的关公庙也逐渐兴盛。
  由此可见,关公文化影响深远。文化部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徐红恩说,关公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核心渗透着“忠义仁勇信”,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文化实力的精神载体。其所包含的“大一统”思想,是实现国家统一的积极因素,也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一条“精神纽带”。

三国演义的忠义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的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2. 三国演义的核心价值观

《三国演义》中忠和义主要是蜀国的,因为《三国演义》里蜀为正统嘛,蜀几乎没有投降的出了范疆,张达这两个蜀的千古罪人,忠主要体现在对君主上面,义则在朋友只间,
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信条,是几乎没有了,“忠”和“义”都被一个利字所吞食干净.
当然我不属于这种见利忘义的人渣之列! 关羽的义大于忠,华容道为报曹操旧时之恩,放了他,作为臣子,这不是不忠吗!
所以我认为这些忠义的体现可以在每个人物的话和行为(重要的是行为)上找
现实生活中,义是有的,忠因为义的存在而存在!中的"忠"和"义"像孔明对刘备的忠心!和刘,关,张三人的义气!都表现的很好.忠就表现: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而义就表现在:刘备那句‘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上!’这些都是很有名的!在现代社会中,我觉得重要的是人心不一样啦!如果要说价值,那么就得说人,这种价值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些的看法上.不可以主官的说价值.要客观的想这个问题!

3. 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比较值得现代价值观的推崇?为何呢?

当然是常山赵子龙,赵云。
一、赵云很爱国,三国的那时候,投靠曹操的是窃国之贼,投靠孙权的是割据之贼,投靠一无所有的刘备这位汉室正统,就是因为爱国所作出的选择。
公元199年,袁绍召集十万步兵与一万骑兵,打算南下占据许都以统一北方,而当时诛杀了徐州牧车胄的刘备也打算联合袁绍一同进攻曹操,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曹操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并亲自率领军队,就此击败了占据徐州的刘备。
而在刘备被曹操击败之后,他不得不投奔了袁绍。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赵云奔赴邺城求见刘备,就此投到了刘备的麾下。然而此时的刘备已经是寄人篱下之人,如果说在此之前,刘备好歹还占据着徐州,赵云前去投奔刘备很正常,但此时的刘备身无立锥之地,也没有什么辅佐,既然如此,当时赵云投奔刘备,到底图的是什么?
当然图的不是刘备能给他带来权势,而是刘备代表的爱国精神,刘备作为中山郡王的后代,已经落魄到卖鞋为生的地步了,不是爱国,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跟强盗打仗,去跟强大的曹操争斗。
二、赵云很敬业,作为五虎上将之一,他老迈了还想上阵杀敌,临死前还想着北伐,这种敬业精神没得说。
按照历史记载,赵云也活了七十多岁,三国乱世中能活到这把年纪也算是高寿了,可是赵云并不是安享晚年后安心离世的,他的心中始终惦念着北伐的事,以至于在死前吐出的最后四个字就是“北伐!北伐!”。
赵云临终前喊出的“北伐!北伐!”,这喊出的不单单是四个字,而是刘备众人此生的梦想–北伐成功,兴复汉室。
三、赵云很诚信,赵云为了救刘备妻儿单骑救主、七进七出曹营,就为了对刘备的承诺。
赵云虽然勇猛,但是对于在乱军中保护他人还是很困难的,况且他要保护的不止一个人。
赵云冲出来重围,却不见了刘备家小,原著这样说:赵云心想,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
赵云担负了责任,守住了承诺,不惜生死,能不让人敬重吗?
四、赵云很友善,不同于关羽张飞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赵云为人谦虚,做事有分寸,十分稳当,对部下也好,对其他大将也好,都能友善相处。

关羽一开始就跟着刘备义结金兰,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刘备心腹,他的地位也比一般人高。再加上关羽武将出身,虽然忠勇,但是也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而最为明显的就是高傲。不善于和人去打交道,说话都是直来直去。总是让人处在尴尬的局面。
在关羽死后,他下面的士兵有一些没选择再坚持战斗,而是丢盔弃甲,四散逃走。其实原因从他的性格中可见一斑,因为当初拿下荆州后,关羽受到了表彰,胜利使他冲昏头脑,有些自负了。对下面的士兵也不太友善,糜芳傅士仁的遭遇就是这样,导致士兵对他生怨。面对四面楚歌,这些士兵没有真正忠心追随于关羽,而是眼看情势不对,就四散而逃了,也是有因有果。同为五虎上将,赵云却更加善待士卒。既不是刘备的拜把子兄弟,也并非刘备一开始的心腹。再加上他为人没有关羽那么死板,待人温和,对将士们又有意气。为人处世,谦虚谨慎是其他武将少有的优点。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赵云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
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而见。在北伐那一战中,他们以少敌多,在撤退的时候,赵云亲自断后,让士兵们先撤,大家自然是感动的,对他就更加死心塌地了。
这样的赵云,在现代,怎么不值得推崇。正如陈寿所评价: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比较值得现代价值观的推崇?为何呢?

4. 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比较值得现代价值观的推崇?

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比较值得现代价值观的推崇?正所谓人无完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很多,但每一位都是优点、缺点并存的,你若问我哪个人物最值得推崇,那要看哪方面?



如果是价格观方面,毫无疑问就是关二爷,关二爷义字当头,再怎么推崇都不为过。
但若如果是管理方面,还是要首推曹操,蜀国之所以失败,并非无人才,只是对人才的管理失败,最后导致蜀中无大将,而灭亡,那么曹操又是怎么管理哪?
曹操原来势力并不是最大的,自从挟了天子,就开始以丞相自居,表面上是给天子打工,实际上是干着自己的事业,曹操不光通过天子的名义,网络人才,而且对像关羽这样明知不可能得到的人才,他也采取拉拢的态度,实际上是做给天下人才看得。
你会说,曹操有人才,蜀国不也是有人才吗?
关键是人才怎么去用,由于蜀国丞相诸葛亮,事必躬亲,导致很多人才没有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功劳大部分也成了丞相的,除最开始打江山的几员大将,年轻将士根本没有用武之地,长之以往,老一代的人才凋谢之后,年轻的文臣武将都没有实际经验,最后落得蜀中无大将的田地。
而曹操对于人才的管理,有两方面非常出名,第一就是疑心重,这一点最显注的例子,就是杨修的一人一口酥之死,另一方面就是,对人才的绝对信任,曹操用人有一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放手让手下的人去干事,很多早期寂寂无名之辈,经过曹操长期的实战磨炼,最后成为了曹丕统一天下的中坚力量。
简单的说,曹操不光注重对人才的招募,还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保护,曹魏之所以能笑到最后,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人才没有断代。

但如果你要说创业的话,那一定是刘备了,曹操是企二代,上场就接手开始干的,而刘备是真创业的,刘备最开始靠着桃园三结义,拉起的三人团队,然后逐步壮大的,这中间,刘备失败过无数次,最严重的时候,差点成了光棍司令。
但刘备从没有放弃,而且刘备有两大法宝,第一就是打正旗号,刘备号称汉室后裔,名正则言顺。其二就是爱民,由于刘备起家只有关、张二人,刘备深知募兵之难,所以当大家都知道刘备的兵秋毫无犯,而曹操喜欢屠城之时,不管刘备到哪?只要他插只旗子,就会有百姓来当兵。

5. 三国演义 忠义体现在哪两方面?

  国人对关羽崇拜由来已久,现在在广东很多地方尤其风行,很多商铺都供奉关羽偶像,人们敬拜关羽是由于关羽的忠义,在这里我就关羽的忠义分析一下。
  关羽的忠义表现在《三国演义》里所描述的“千里走单骑”和“华容道放曹”。
  “千里走单骑”实际上是表现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在这一方面,忠诚实际上
  是一种利益取向,不值得对忠诚加以推崇,要清楚的是你忠诚于什么。现代的伊斯兰恐怖分子,他们也是很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敢为自己的信仰献身,但显然他们忠诚于错误的东西。另外,和关羽敌对的将领,他们也会忠诚于曹操、袁绍,在这样的忠诚所指导下,各为其主,显然是一种利益取向。所以关键看你忠诚于什么(制度、规则),而不是看你忠诚于(某个人)。我们显然不会赞扬一个忠诚的恐怖分子。一味的推崇忠诚,而不是看他忠诚于什么,最终会导致愚昧、奴性、奸诈、阳奉阴违。
  再有,假如历史改写,最后是由蜀国而不是魏国统一三国的话,中国人们将会在阿斗的统治之下,这样一个人的统治带给中国人的将会是悲哀多于幸福,或者未必比其他人好。所以关羽的忠诚对中国人基本是毫无意义的。他的忠诚实际上是在维护某个人(某些人)的统治,而不是正义的统治。实际上也是现在地方保护主义、山头主义的一个根源。
  还有一个简单的例子,狗大多是忠诚于主人的,当警察带着警犬上门抓捕罪犯的时候,罪犯的狗也会为保护它的主人和警犬搏斗,那么这个罪犯的狗和警犬哪个更忠诚呢?我想两者都是。
  “华容道放曹”所宣扬的关羽的义,实际上也很可能是中国腐败的一个根源,因为这是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观点,如果一个警察曾经得益于某甲,现在某甲犯了罪,如果这个警察因为曾经得益于某甲而放过他,那么这个警察就也构成了犯罪,而不是说这个警察有情有义。这样的利益冲突在国家机关人员当中应该是很常见的,当某个社会上的人曾有恩于某国家公职人员,现在这个社会上的人要托这个国家公职人员办理一件对他有利但违法的事,不办的话,就会难以面对这个有恩于他的人,办的话,就违法,同时可能伤害其他人的利益,伤害国家利益。关羽的“华容道放曹”的道德冲突也是这样,关羽在这里做了一个绝对错误的决定。
  在“华容道放曹”中,关羽放走了曹操,他的人情债倒是还了,但由于放走了曹操,导致战争还要延续很多年,直接导致了无数的百姓受战乱的伤害,多少人因此丧命,多少人失去家园。无论关羽怎样想的,他的“放曹”行为都是一种犯罪行为,因为他将个人的义置于国家(集体)的义之上,是人情大于法的源头。我们绝对不能说一个吃了强盗的包子而将强盗放过的狗是一个有义的狗。

三国演义 忠义体现在哪两方面?

6. 《三国演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主旨。英雄造势时,这是与水浒的时势造英雄相对。写忠义,不是中心啊。抓住关羽写吧,反论用华歆。一下是转抄 孙悟空超四 的文章。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虽有这些人物,但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 论文“论三国演义中的义和勇”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以义重如山而闻名的绝伦超群的人物,义是他最突出的美德,被清代毛宗岗称为“义绝”。本文论述了关羽忠义形象的形成,关羽忠义的内涵及特点,关羽是历史上忠义的理想化的完美典型,最后指出关羽的“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所涉及的“忠义”观相当复杂,表现忠义的地方也很多。小说的第一回,就以“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作为开篇,安排了作品的主要正面人物刘、关、张的出场。他们萍水相逢,互相爱慕,在共同的政治理想的基础上结为“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的异姓兄弟。“桃园结义”成为全书的开端,从而确定了人物的关系和全书内容的重点。在《三国演义》许多章回里,也多次的以“义”为题。例如,“勤王室马腾举义”(第10回),“会古城主臣聚义”(第28回),“关云长义释曹操”(第50回),“张翼德义释严颜”(第63回),“诸葛诞义讨司马昭”(第111回)等等。《三国演义》还塑造了许多忠义英雄形象,其中关羽的忠义形象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崇敬,并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尊崇、神化,甚至各民族的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忠、义、勇的化身,尊为天上的神灵。 一、关羽忠义形象的形成 1.关羽忠义形象的雏形在民间艺术中早已出现,在宋元时期的许多作品中被不断完善。 宋代张耒《明道杂志》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颇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可见,民间艺术皮影戏中的“关公为忠义殉难”感人之深。《三国演义纵横谈·元代的三国戏》提及关羽忠义的戏有《关云长古城聚义》、《关云长千里独行》、《刘关张桃园结义》。在元刊《三国志平话》中有“桃园结义”、“关公付印封金”的内容。 2.关羽忠义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塑造。在陈寿的《三国志》和其他史书中均无“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记述。而在元杂剧中虚构了“桃园结义”之事,不过杂剧中所描写的结义故事,只停留在“祸福同当”、“英雄识英雄相见恨晚”的基础上,思想境界显得不高。在《三国演义》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誓词中特别点出“虽然异姓,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充分说明他们结义不仅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而且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且符合时代要求,这里关羽的忠义形象被塑造得更加为人民群众喜爱。 二、关羽忠义的内涵及特点 忠义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组观念,是数千年封建社会中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是思想道德行为的准则。忠、义这两个概念有一般内涵和特定内涵两个方面。从一般的涵义说,忠是指对别人尽心竭力,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义指的是合理的,如“信近於义”。从特定的内涵说,忠就是对君王尽心竭力,对君王绝对服从;义,是指对别人,尤其是对朋友讲究信用,永不变心。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以义重如山而闻名的绝伦超群的人物,义是他最突出的美德,被清代毛宗岗称为“义绝”。对于关羽的义,我们应当怎样去认识呢?美国汉学家罗伯特·鲁尔曼认为,关羽的义“事实上有多方面的涵义,彼此很容易纠缠不清,成为解不开的死结”,“尽管官方传记编写人如何解释,这位英雄人物仍表现出人生的复杂。”(《中国通俗小说与戏剧中的传统英雄人物》)他的这一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曾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因而获得了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在他身上,融聚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道德观念和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 关羽的忠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桃园之义;二是强调个人道德品质修养。 关羽信守桃园之义,书中主要是通过他和刘备、曹操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来体现的,这就是“关羽降曹”至“古城聚义”这几回的内容。 关羽降曹历史上确有其事,《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说明关羽曾被曹操活捉过。到了《三国志平话》,关羽降曹就有了具体情节。先是关羽被困于一孤山,再是张辽劝降,在“关公自小读书,看《春秋左氏传》,曾应贤良举……曹公爱之”的美言下,关羽提出降汉不降曹等三个条件。这就要说明他不是被打败活捉的,而是暂时栖身。但是关羽这样的英雄主动投降毕竟脸上无光,他投降的原因也不太明确,缺乏说服力。于是在《三国演义》中,演变成关羽真正为义而降:张辽先去说降关羽立即以义拒之:“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吾仗忠义而死”,态度异常鲜明。张辽则抓住关羽“义气深厚”的特点,针锋相对地摆出战死而造成的三大不义:一是“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而今欲死,必背当年之誓;二是“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托”,“兄负却使君倚托之重”;三是“不思期共使君匡扶汉室,拯救生灵”。如此看来,拼命而死是有负于刘备的,为大不义,不死才能与刘备共同实现桃园之誓,才是大义,而要不死,只能投降。但是关羽是一个英雄怎能轻易投降呢?于是关羽理直气壮提出三个条件:“降汉不降曹”;养赡二位嫂嫂;“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总之,是有条件的投降。

论文“论三国演义中的义和勇”

8. 有人说《三国演义》的文化特质是“忠义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该如何看待?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一部文化经典之作。它其中所宣扬的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要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与辨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其中的优良传统,服务当今社会,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国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奋斗中凝聚而成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传统心理,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共有的文化宝库。

引申含义
与忠义精神有关的还有尚武崇智精神。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料事如神,出奇制胜,有无穷的锦囊妙计,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化身。关公则是中华民族武勇的代表,称为“武圣”。
人们崇尚孔明、关羽,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大智大勇,更主要的是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三国演义》的核心——忠义精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