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怎么确定 的

2024-05-10

1.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怎么确定 的

重要性水平是个很带主观性的数据~~~~~

它是需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的~~~所以一般来说不存在什么计算方法~~~~~我们一般把比如营业收入的0.5%~~~~净利润的5%等等作为重要性水平~~~~但其实实务中我们看一下财务报表~~~大概就能决定一个重要性了~~~~是比较主观的~~~~【摘要】
审计中重要性水平怎么算【提问】
重要性水平是个很带主观性的数据~~~~~

它是需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的~~~所以一般来说不存在什么计算方法~~~~~我们一般把比如营业收入的0.5%~~~~净利润的5%等等作为重要性水平~~~~但其实实务中我们看一下财务报表~~~大概就能决定一个重要性了~~~~是比较主观的~~~~【回答】
这边是规定用5%,是用收入乘5%吗【提问】
这边是规定用5%,是用收入乘5%吗【提问】
收入是用本年累计算吗?【提问】
收入是用本年累计算吗?【提问】
是的【回答】
那能源行业有哪些财务舞弊呀【提问】
那能源行业有哪些财务舞弊呀【提问】
穗恒运(000531)是一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发电企业。2007年,国家对发电机组实施一项“上大压小”的政策。公司三台5万千瓦发电机组面临关停,公司为此计提1.08亿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但同时公司上马两台30万千瓦机组,需要支付关停小机组的补偿款。这一金额是一个不确定数,少则一千多万元,多则几千万元,而且补偿款最终是由政府负担还是由穗恒运负担也是不确定的。但财务经理不得不提前考虑好这个问题,因为当年三台5万千瓦机组可能关停已经导致企业亏损,如果将这笔补偿款作为费用处理,无疑将加大本年的亏损。考虑到这一后果,财务经理想到了资本化处理。但与审计师沟通后,审计师不同意资本化的做法。后来经过与独立董事、审计师共同协商,大家认为这是企业遇到的一个特殊的、新的经济业务,最好是征求权威部门的意见【回答】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怎么确定 的

2. 审计重要性水平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对财务报表整体或者每个具体项目的错报性质的衡量。
1、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
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判断对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有重大帮助作用。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审计部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水平的设定、重要性的判断有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2、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被审计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经济事项日渐频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审计抽样愈加普遍。
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在审计抽样确定样本规模及评价抽样结果时显得异常重要。重要性概念为解决审计人员的抽样决策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而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费用预算
由于审计费用预算与时间预算方面的考虑,审计人员必须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重要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适当减少审计程序,缩小测试范围,使审计人员把审计重点放在那些对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方面。

3. 审计中重要性与重要性水平的区别是什么?

审计的重要性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重要性”不同。审计专业术语的重要性指的是一个特定的交易或事件,它可能影响利益相关者做出决定的程度,与某一事项的数量或性质有关的重要性,并取决于具体的环境。重要程度是对重要性的量化。如果审计风险可以确定,那么重要程度越高,检验的可接受风险越低。
例如,审计师可以接受财务报表的错误陈述是10000元,如果财务报表的重大错误陈述的风险非常高(重要程度高),审计师可以接受风险较小的检查。最初的海报关于重要性和重要性水平的混乱,因为没有理解重要性的意义,审计的重要性并不是说一个项目不重要,而是正确和错误的,用来衡量风险。

审计中重要性与重要性水平的区别是什么?

4. 审计重要性水平问题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
审计的重要性由金额和性质两个因素所决定。以金额形式表现的重要性通常称作重要性水平。
确定重要性水平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规划审计业务,提高审计效率。其次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5. 什么是审计重要性水平


什么是审计重要性水平

6.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范围的关系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见,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将所审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审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又总是希望通过执行合理必要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审计中,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判断的。比如,一般来说4万元的重要性水平比2万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如果重要性水平是4万元,则意味着低于4万元的错报与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审计人员仅仅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高于4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如果重要性水平是2万元,则意味着金额在2万元到4万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仍然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金额在4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且还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金额在2万元至4万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可见,重要性水平是4万元的审计风险比重要性水平是2万元的审计风险低。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时,应当考虑审计风险这一因素。《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ll条就指出了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当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第3款就是考虑“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越差,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如果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审计风险综合评估水平较低,则重要性水平可以确定得高一些。 

  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所以重要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对其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确定,进而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如前例,如果原本是4万元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评估为2万元,显然,重要性水平偏低,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高,为了降低较高的审计风险,就会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而实际上没有必要,只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降低了审计效率。相反,如果原本2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而审计人员却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4万元,重要性水平偏高,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低,所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审计范围小,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必然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其结果是审计人员承受的审计风险增加。由此可见,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这种关系对审计人员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范围有着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7. 审计中的重要性水平是指什么

重要性水平是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一个水平值。
比如说:审计时,重要性水平是10万元,当注册会计师发现被审单位的财务有差错,但是金额只有1000元,按照一般的操作原则是PASS,因为差错低于重要性水平,不属于重大会计差错,不影响会计报表的真实、准确性(基本)。

审计中的重要性水平是指什么

8. 审计重要性水平估计

1,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2,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
3,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
(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
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2)变动比率法。采用此种方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4,在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时,使用税前利润法、总收入法时一般注意根据固定比率法来计算:
行政单位、预算执行单位和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确定固定比例法的百分比为总支出的5%-10%,或者总收入的3%-5%;
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确定固定比例法的百分比为净利润(税前)的5%-10%,或资产总额的0.5%-1%,或净资产的1%,或营业收入的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