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兜底是什么意思

2024-05-20

1. 社会救助兜底是什么意思

社会救助兜底是:低保的最低保障标准的意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对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救助的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
这项制度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仅是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试验。党的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社会救助兜底是什么意思

2.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和重点是什么

低保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保障。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兜底保障担负着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最后防线,是全面小康的托底安排。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切实做好对符合条件贫困人口的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全力以赴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对于家庭成员因残疾、患重病增加的必要的医疗费用、护理费用、康复训练费用等家庭刚性支出以及家庭必要的就业成本等,在核算家庭收入时可按规定适当扣减。这一规定降低了低保准入门槛,体现了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政策导向,回应了困难群众的现实需求。
脱贫攻坚期内,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但在低保标准 2 倍以内的,可给予不超过 2 年的渐退期,以确保其实现稳定脱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员:发展社会救助 兜底保障民生

3.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和重点是什么

低保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保障。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兜底保障担负着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最后防线,是全面小康的托底安排。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切实做好对符合条件贫困人口的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全力以赴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对于家庭成员因残疾、患重病增加的必要的医疗费用、护理费用、康复训练费用等家庭刚性支出以及家庭必要的就业成本等,在核算家庭收入时可按规定适当扣减。这一规定降低了低保准入门槛,体现了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政策导向,回应了困难群众的现实需求。
脱贫攻坚期内,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但在低保标准 2 倍以内的,可给予不超过 2 年的渐退期,以确保其实现稳定脱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员:发展社会救助 兜底保障民生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和重点是什么

4. 关于低保兜底救助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农村低保条件
(一)申请农村低保待遇条件
申请农村低保待遇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持有本县农业居民户口。
2、居住在农村村组,家庭承包土地的农村居民。
3、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纯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具体询问当地民政部门)。

5. 如何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

改善民计民生,发挥社会救助的保障兜底作用
保障社会底线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是时代赋予的最紧迫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基本民生最首要、最基本的任务。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改善民生入手,切实构筑底线公平。要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对象调查、认定、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要制订社区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置小组和应急小分队,组织相关应急预案演练、人员培训和相关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切实增强社区灾害应急处置及防灾减灾能力。要加强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劝导和生活救助,引导其到救助管理站求助,同时加强辖区内精神病人基本情况调查,逐一建卡立档,强化监管,确保管控万无一失。要大力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攀穷亲”、“结穷对”、“帮穷户”,对社区困难群众进行帮扶。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搭建社区居民自助互助平台,增强社区扶贫济困作用。要重视福利彩票销售,积极配合开展福彩销售进社区工作,大力搞好公益宣传,树立“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福彩公益形象。要建立健全监督保障和工作评价体系,推行“乡、村两级联查联审制”、“城乡低保听证评议制”、“票决制”、监督员制度和资金发放打卡直发制度,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社会救助的申请、调查、审批、公示等程序,不断增强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成为阳光操作、对象准确、管理规范、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

如何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

6. 兜底保障包括哪三种

法律分析:兜底保障是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生领域,“兜底”指的是政府制定政策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兜底、医疗兜底、教育兜底、养老兜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 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7. 困难人员就业兜底帮扶是什么

亲,您好。兜底保障是国家对困难群众给予救助的一种社会救助政策,即国家对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家庭,且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困难群众,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困难群众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用水、用电等费用的一种救助。包括以下内容:1、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2、抓好特困人员供养保障 。3、抓好临时救助保障 。4、抓好医疗救助保障工作,有效遏制因病返贫。【摘要】
困难人员就业兜底帮扶是什么【提问】
亲,您好。兜底保障是国家对困难群众给予救助的一种社会救助政策,即国家对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家庭,且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困难群众,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困难群众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用水、用电等费用的一种救助。包括以下内容:1、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2、抓好特困人员供养保障 。3、抓好临时救助保障 。4、抓好医疗救助保障工作,有效遏制因病返贫。【回答】
就业帮扶是针对就业困难人员采取的一项措施,具体主要有:转移就业、自主创业、技能培训、特困援助、就业服务等五个方面。就业帮扶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帮扶措施,提高就业困难人员的职业技术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就业再就业或自主创业【回答】

困难人员就业兜底帮扶是什么

8. 兜底保障政策有哪些

兜底保障政策有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1.农村低保农村低保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指政府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常住居民家庭实行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农村低保一类对象保障范围: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或个人;农村低保二类对象保障范围: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或个人;其他困难家庭,根据当地认定细则纳入三、四类保障范围。2021年,农村低保一、二、三、四类补助标准分别为4788元/人·年、4536元/人·年、1080元/人·年、840元/人·年。2.特困供养特困供养对象是指同时具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他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2021年农村特困供养对象标准为6216元/人/年(每月518元),城市特困供养对象标准为9732元/人/年(每月811元),每月10日前资金发放至补贴对象一折通账号(集中供养对象拨付至供养机构)。3.临时救助临时救助是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靠自身和家庭无力解决,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者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临时救助对象:分为支出型救助对象和急难型救助对象。 临时救助标准:支出型救助:临时救助标准=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临时救助人数×困难持续时间(以月为单位,最长不超过6个月困难持续时间);急难型救助:困难程度较轻的给予不超过1000元的“小金额救助”;困难程度较重的可根据具体困难情形和家庭自我承担能力分类分档设定,原则上一次性给予不超过2.5万元的临时救助金。法律依据:《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