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慈善?我们为什么需要慈善?

2024-05-13

1. 什么是慈善?我们为什么需要慈善?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之一。我们的老祖宗从几千年前就开始做慈善,一代一代发展传承到今天。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社会保障具备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所有这些改变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停下慈善的脚步了?是不是就可以将慈善公益转交给政府和企业呢?要回答这几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慈善。
  
  
 慈善是人性本源
  
  
 具体说,慈善源自于人性之本善,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天赋本性,是秉性使然。孟子曾经说过人性本善,看到在井边玩耍的孩子快要掉到井里了,所有的人都会伸出援手,这是出于潜意识的内心驱动而产生的行为。慈善是起于感性而终于理性的,感性的情感是慈善活动的动力和开端,之后理性的意识决定慈善活动发展的方向。
  
  
 
  
 几天前媒体报道过西安有一位保安,见到某人正从高处坠落,他立即伸出双手想要接住他,但是保安最终因为承受的冲击力太大而身亡。如果像某些人那样先做理性的考虑,他也许会选择更为稳妥的救助方法或者是选择袖手旁观,也不会有人指责他见死不救。但这位退伍军人出身的保安,做出了托举生命的举动,这正是人类本性中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善的追求。
  
  
 在遵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生存原则的动物界,我们更多见到的也是同类相助、相恤、相救的行为,当同类遇到生命危险时,一定会挺身而出,绝不会漠然视之。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更是具备了动物那种同类相助的秉性,并有所发展。我们不仅对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关怀救助,而且我们能够做到同情和怜悯遇到困难和灾难的同胞,拿出钱物甚至付出鲜血和生命。这是我们祖先做慈善的本性缘起,也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之一。人类是有意识的,主动自发地开展慈善活动与行为。这是通过基因的遗传,发展成为今天我们做慈善的人性本源。正如一位朋友所说,做慈善有瘾,这个瘾其实就是人性之本性使然,是通过行为的反馈激发了心灵中对于善的追求和潜意识中对于美好的向往。
  
  
 慈善是弱者福祉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由于历史发展的曲直缓急,由于个体的体力、智力等能力的差异,以及由于天灾人祸的降临,导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经济状况的显著差异,生活水平参差不齐。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绝对贫困现象已经比较罕见。
  
  
 
  
 但是,对于那些鳏寡孤独残疾者,极端贫困的人口,遭遇突然变故的困难者,以及各种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还是需要通过政府的社会保障和慈善会的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因此,慈善是目前仍处于贫困状态下弱势人群的福祉。没有慈善,他们的生存就成为问题。社会成员通过慈善活动,均衡社会资源,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这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也是精准扶贫决胜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出发,一个人在消费一件商品的时候会产生身心的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随着消费产品单位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在此时,通过慈善活动将均衡点之外的社会产品进行再分配,弱势群体的需求就可以得到进一步满足,使整个社会的效用不断增加,从而带动社会满足感和幸福感随之提高。因此,我们做慈善,不仅是出于对善的本能追求,而且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与关怀;不是简单的我们想做,我们能做,而是我们应该做,我们需要做,而且需要坚持不懈地做慈善,我们还需要带动身边的人参与慈善,这样才能使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帮助,改善他们遭遇的困境,为实现他们自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慈善是心灵净化器
  
  
 较长时间以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获得极大丰富的同时,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腐朽观念,已经悄然冲击了人们的内心世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已经腐蚀了许多人的心灵,人们的深层意识蒙上了厚厚的极端利己主义灰尘。经常有人说:我拥有很多物质财富,可是除了健康与幸福。是的,生活中很多人处于亚健康与亚幸福状态,在琐碎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中疲于奔命。长此以往绝大多数人会感到精神压抑和沮丧。
  
  
 
  
 那么,如果我们外出游玩一趟,去运动锻炼一次,就可以获得身体的放松和舒适。那么,我们的心灵又该如何获得幸福与满足呢?我们的精神归宿又该何去何从呢?有人把精神归宿放在宗教,去做几次礼拜,参加几次讲经,在寺院做几次义工,也能获得心灵的平静。对于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们而言,慈善活动可以成为人们心灵的净化器。我们拿出自己的一些资金,去亲自做一些慈善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让自己的精神重归理性,让自己的意识得以清洗。我推测,那些做了坏事的人,内心忐忑,食无味,寝难安。相反,做了好事的人,内心愉悦,睡眠安稳,精神充沛。所以我经常说,慈善有益健康,慈善就是人们心灵的净化器。做一点慈善,有益于身心愉悦,有助于延年益寿。
  
  
 慈善是社会稳定器
  
  
 客观地说,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甚至充斥着各种歧视和偏见,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现象时有所见。官民矛盾、贫富矛盾等各类社会矛盾仍然存在。政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文明,加快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步伐。在这其中,慈善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慈善,可以使政府与公民相互理解,有益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可以使富人与穷人相互联系,缓和贫富矛盾,减小贫富差距,有益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与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在这个动力系统之中难免产生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我们家里做饭的时候会使用高压锅,大家都知道高压锅内的压力很大,锅内的压力是锅体工作的保障,但是压力过大时很有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高压锅需要配备安全阀。在安全阀作用下,高压锅可以在保持一定压力下正常工作。

什么是慈善?我们为什么需要慈善?

2. 当今社会需要鼓励做慈善吗?

当今社会需要鼓励做慈善。因为需要爱,要献爱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 人们为什么要做慈善?

亲亲。久等了。人们为什么要做慈善?
答:1.责任心。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种责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产生的。在自身生活都不能保障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想着去做慈善,但不是没有。2.同情心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多次的自然灾害面前,都有我们的爱心捐款,少则几块,几十块,多则几万,几十万,慈善不分多少,爱心无价。也有许许多多的义工在第一线帮助救助受灾群众。有许许多多的人资助贫困学生。3.虚荣心怎么能快速让自己有一个好名声?那就是做慈善。虽然目的不是那么让人认同,但是,对那些靠自己能力做慈善的人,我们都应该表示钦佩!4.歪门邪道也不乏有一些人利用慈善做幌子,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帮助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虽然打着做慈善的口号,但真正涉及到慈善的事一点都没做。这种人可恨、可恶、可憎!希望假慈善少一些,真慈善多一些!也希望我们每一份爱心都能用在需要它的地方!【摘要】
人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接下来2小时我会对您的提问进行解答,一定要及时关注消息哦~因为需要查阅资料加手工打字解答,所以可能需要几分钟时间为你解答哦,请耐心等待一下,谢谢!【回答】
人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提问】
亲亲。久等了。人们为什么要做慈善?
答:1.责任心。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种责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产生的。在自身生活都不能保障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想着去做慈善,但不是没有。2.同情心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多次的自然灾害面前,都有我们的爱心捐款,少则几块,几十块,多则几万,几十万,慈善不分多少,爱心无价。也有许许多多的义工在第一线帮助救助受灾群众。有许许多多的人资助贫困学生。3.虚荣心怎么能快速让自己有一个好名声?那就是做慈善。虽然目的不是那么让人认同,但是,对那些靠自己能力做慈善的人,我们都应该表示钦佩!4.歪门邪道也不乏有一些人利用慈善做幌子,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帮助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虽然打着做慈善的口号,但真正涉及到慈善的事一点都没做。这种人可恨、可恶、可憎!希望假慈善少一些,真慈善多一些!也希望我们每一份爱心都能用在需要它的地方!【回答】
我个人认为,今天我们帮助别人记下的福,来日应该会以另外的方式回报我们。【回答】
长话短说【提问】
就像我们现在所受的苦,老天也会以其他的方式回馈给你。【回答】
如果你赚的钱不是通过自己劳动得来,那么你一定得通过其他方式而挥洒出去【回答】

人们为什么要做慈善?

4. 根据慈善法,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慈善

《慈善法》十个亮点进行解读。
    第一,《慈善法》采取了大慈善的概念。首先,中国在此之前有一个《公益事业捐赠法》,《公益事业捐赠法》更强调的是公益,为了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进行公益事业。例如救助救灾、防治环境污染这块。在中国传统的慈善是救助、扶贫,这里的《慈善法》中的慈善就是采取了大慈善的概念,包括公益+传统慈善,就等于《慈善法》当中的慈善。可以看出立法的本意是鼓励整个社会依法行善的。
    第二,《慈善法》对慈善组织的形式和概念进行了界定。《慈善法》对于慈善组织的定位是:首先是非营利组织,第二是以慈善为宗旨,三是组织形式是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只要符合这三个标准,那你就是一个慈善组织,可以向民政部门登记领取证书。
    第三,慈善组织直接登记,不用再经过双重登记。在《慈善法》出台之前,慈善组织登记还要找一个主管部门再去民政部门,现在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已经存在的慈善组织也可以直接去向民政部门登记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
    第四,实行年报制度。原来三大条例对基金会、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每年实行年检,现在《慈善法》规定不用年检了,但是实行年报,要求慈善组织每年公布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
    第五,规定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慈善财产怎么募集来的?如何分配的?剩余多少?这些项目要做信息公开,包括慈善项目的实施情况。
    第六,统一公开募捐的标准。公开募捐的资格不再区分官办民办,标准统一为:依法登记满两年,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行规范的慈善组织都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取得公开募捐的资格。同时也进行了限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是个人,不得进行公开募捐。如果要进行公开募捐,必须依托于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进行,相关募捐来的财产也归于相应的慈善组织进行管理和规范。
    第七,互联网捐助信息平台统一,媒介提供者有验证的义务。首先,如果要发布募捐信息,一定要在民政部门指定的网站上进行发布;发布完之后可以再在其他的网络媒体上进行发布。同时媒介提供者,网络平台包括其他的发布平台要检查慈善组织的证书和公开募捐的资格证书。
    第八,建立慈善信息的公开制度以及信息公开。在指定的平台上发布相关的慈善募捐信息以及相关的慈善活动,公众都可以查询。
    第九,《慈善法》明确了慈善组织、受益人、捐赠者以及志愿者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对税收等进行了相关的约定。
    第十,慈善组织最后如果有剩余财产,这个剩余财产是不能分配的,抛去其他部分后可以转到相近的慈善组织。

5. 当代中国人为什么投身慈善的人少?你是如何看待身边的慈善组织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国人自身腰包鼓起来的还不在多数,因此只能是偶尔参与慈善,谈不上投身慈善。不过随着财富积累增多,类似国外的家族基金会也在增多,许多大佬都把慈善事业当成功成名就后的必然选择。普通人呢,要么选择在慈善组织工作,要么因情所发或者单位强迫捐上一点,或者出于本心在志愿服务领域找一些快乐。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主体,它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鱼龙混杂到逐步清澈的过程,现在还处于增量不多的阶段,还需要许多规范和监督,选择慈善组织也需要对慈善领域有一定了解。公众也要带着包容的心态支持慈善组织发展。

当代中国人为什么投身慈善的人少?你是如何看待身边的慈善组织的?

6. 什么叫你理解的慈善啊?


7. 慈善的本质是什么?


慈善的本质是什么?

8. 你对慈善有什么看法?

慈善事业自古以来就有,而今天我们称为慈善事业的这些事儿,其实就是对古代那些慈爱善意之举的继承与延续,今天的慈善已经与古代的那种简单的财物赠予不同了,当今的慈善事业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施与,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对不同人生境遇豁达心态的调整,更是一种对贫穷与富有的理解与包容。所以,慈善不只是一种爱心的奉献,更是一种社会良知的体现,不仅富人们要积极去参加各种施与的活动,穷人们也要能理解得到帮助的意义,这就是当你帮助了别人,又见到别人去帮助了想得到帮助的那些人时,你是不是也能从他们得到帮助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也幸福和快乐呢?得到幸福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就在于你是否愿意首先去帮助别人,只有懂得了施与,才能学会如何去施与,在施与别人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快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助人即是助己的精神追求与人生哲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