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养殖前景和成本?

2024-05-09

1. 蜈蚣的养殖前景和成本?

蜈蚣人工养殖技术
2002-7-5   
蜈蚣俗称百足虫,又名天龙。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体长8---25厘米,头部有一对触角,有21个体节,有足21对。第一对形成镰状毒腭且有毒腺。在人工饲养条件下,6个月左右性成熟。成熟蜈蚣体长11----14厘米,宽5----11厘米,背腹稍扁。
一、蜈蚣的药用价值与养殖前景
据有关专家研究,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效成分及酪氨酸、亮氨酸、蚁酸等多种物质。具有祛风、镇惊、抗癌、解毒散结,通络止疼等功效,是“拨毒膏”、“蛇药片”等中成药的重要原料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蜈蚣入药可治疗小儿惊风、口歪眼斜、抽搐、破伤风、白秃病等。我国是蜈蚣的药材产地,在国外特别是在东南亚等国家享有较高的声誉。本地蜈蚣名叫“金头蜈蚣”,主产地为瑶华、安福寺、白洋、顾家店、姚家港及古老背,尤以瑶华为佳。过去蜈蚣入药以野生捕捉为主,但随着蜈蚣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蜈蚣货源显得十分短缺,因此,人工养殖蜈蚣前景十分广阔,投资少、见效快、易饲养、获利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门路。
二、饲养管理技术
1、养殖池的建造
蜈蚣攀缘能力很强,但不会游泳,根据它的这个特点,可以设计为环水式饲养池,玻璃内檐式饲养池等。
2、食性和饮料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喜欢各种活体昆虫,如蟋蟀、蝗虫、黄粉虫、蜻蜓、蟑螂和蝇类、蜂类以及这些昆虫的蛹和卵,也吃蜘蛛、蚯蚓、蜗牛及壁虎、蛇、蛙、小鸟、小鼠等,饥饿时也吃少量的植物嫩叶、嫩芽。
3、管理
从野外捕回做种的蜈蚣,可选择健壮、无伤病的。放养的蜈蚣密度过大、惊扰过多、或饲料和水源不足,都能引起互相残杀。堆叠而成的瓦、石堆,按底部表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放养300条。
三、繁殖技术
蜈蚣在常温情况下每年产一次卵,如有条件恒温饲养将打破常规每年产两次卵,蜈蚣自已有孵卵、育幼的习性。蜈蚣的性成熟在常温情况下3年,在恒温条件下1年即可繁殖产卵。
二、敌害和病害
蜈蚣的主要敌害有老鼠、蟾蜍、蚂蚁等。蜈蚣在蜕皮和孵化期呈半睡眠状态,若被蚂蚁群乘虚而入,几小时就会被吃掉,还要防止鸡或鸟类的危害。
三、捕捉、加工和等级
人工养殖的蜈蚣,根据需要在9---10月份捕捉,将蜈蚣放入热水中烫死后,用手指从头至尾挤出肠内物,取与蜈蚣体长相第的竹签,将两端削尖,一端从腹面插进头部与躯干第一节间,另一端插进尾部撑好,理直,再用薄竹乍将10条一排夹好,撑直凉干或用炭火烘干即可。
成品要求干爽,头尾齐全,有光泽成条,无碎,无虫蛀、霉坏。特级品每条长15厘米以上,一级品长12厘米以上,二级品长9厘米以上,三级品6厘米以上。
四、注意事项
蜈蚣养殖虽然简单易行,但每到夏季,随着温度的增高和湿度的增大,若管理不当,也会影响蜈蚣的正常生长。
1、充分供给饲料。气温在25℃左右时,是蜈蚣生长的最适宜的阶段,30℃以上,蜈蚣的活动量最大,进食量也随着活动量增加,蜕皮期相应缩短,产卵孵化和生长发育都大大加快,这时要充分供给足够的饲料,以肉类和蛋白质高的饲料为主,当然蜈蚣最喜欢的食物是昆虫、蝇、蚯蚓和黄粉虫等。
2、饮水要充足。人工养殖的蜈蚣,在饲养池内要有充足的饮水,否则断水数日后,一旦再有了水,会导致蜈蚣暴饮而造成死亡。气温达到35℃时,不注意供水,蜈蚣会因脱水肢体瘫痪而死。
3、疾病预防。夏季病菌大量繁殖,尤以霉菌引起的疾病较为频发。预防的关键是注意调节温度,防止潮湿。因此,在做好防暑降温的同时,要注意适当控制洒水量,做到多次喷洒。另外,严格防止蜈蚣摄食腐烂霉变的食物。

蜈蚣的养殖前景和成本?

2. 养殖蜈蚣前景如何

蜈蚣作为传统动物中药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几年,随着蜈蚣解毒制药剂行业的飞速发展,导致蜈蚣货源紧缺。综合国内药市行情,从全国特种养殖信息会上了解:由于人们长期使用化肥、农药,使野生蜈蚣资源逐年减少,价格逐年上涨,由上世纪的几分钱每条到现在的1.5元/条,岂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时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在20年内蜈蚣养殖前景是一直看好的。从而使人工养殖蜈蚣的特种养殖业应运而生。人工养殖蜈蚣条件要求低,养殖周期短,生长快,产量高,易管理,既可家庭养殖,也可立体化规模养殖,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今天,人工养殖蜈蚣前景广阔,给创业者出口创汇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因此人工养殖蜈蚣是农村致富的一条门路。 

1 场地建设养殖池 

要建在比较阴湿、僻静的地方,要求排水,通风条件好的安静的环境。用水泥浇制或者用砖头砌成1m见方的池子,池深85cm为宜,池内壁四周用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或用光滑的瓷砖、玻璃镶嵌四壁,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20cm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伸出,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动物入侵。池的四周应设排水沟,池底面不浇水泥,如果是水泥要垫上6cm左右的细泥土,其土必须疏松、肥沃和潮湿,其上面铺上细石块或碎瓦片,并留有隙缝,池内还可栽种杂草、树木,尽量造成适合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放种苗后,池上要盖一层草帘来遮光。池内应保持干净、潮湿、荫凉和卫生。 

大规模的饲养,可采用砖石修砌的养殖池。一般每平方米养殖池可放成年蜈蚣600~800只,雌雄搭配以10∶1为宜。小规模的家庭饲养可以采用箱桶养和缸养。另外没有专业饲养条件的人可采用野地养殖法,冬天在有蜈蚣出没的地方,挖一条长宽不限的小沟,内放鸡鸭毛、骨头、肠、鱼刺、动物残渣、碎砖等垃圾,春天即可捕捉。 

2 种苗的来源 

最好到饲养场购买种苗,我国人工养殖的多是少棘蜈蚣,一般红头红脚红身躯的最有价值。也可在清明、立夏到野外夜间捕捉,翻动乱石堆或杂草堆等发现蜈蚣后迅速捕获。冬天可寻找蜈蚣越冬的地方进行挖掘和搜寻,尽可能不用手去捕捉,以免被有毒蜘蛛咬伤,应用玻璃小瓶、铁制或竹制的专用夹子、小铁铲等工具来捕捉。一般种苗应选择4龄左右性成熟的蜈蚣,要求背乌亮而有光泽,体壮活跃。 

3 饲喂方法 

3.1 饲料 蜈蚣属于肉食性动物,食性广,喜吃蟋蟀、煌虫、金龟子、蝉等小昆虫类。人工养殖,也可以喂给黄粉虫、蚯蚓、蝗虫等多种昆虫及青菜,泥鳅、鲜鱼、青蛙、虾、蟹等。但是要保证食物新鲜。在喂食的料槽内放置盛有清水的小碟盘,供蜈蚣饮用。 

3.2 饲喂 一般每隔2~3d喂1次,活动期每天晚上必须投喂1次,喂食的时间可在每天的17:00~19:00之间。否则蜈蚣会因饥饿而自相残食,造成巨大损失。喂食后的次日早晨须将残余食物拣掉;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喂水。 

3.3 温度和湿度 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要特别注意夏天的管理,要做好降温防暑工作要及时通风散热,必须每日往池内喷洒足量的水分降温保湿。冬天低于零下5℃则要适当加温,可向池内抛掷稻草保温,必要时用炭火加温,有条件的可在温室中养殖,打破蜈蚣的冬眠习性,以提高其繁殖能力。 湿度: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为饲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 

3.4 安全措施 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老鼠、石龙子、蟾蜍、蚂蚁等进入养殖池内。饲养员为防止在饲养过程中被蜈蚣咬伤,进入养殖场一定要穿长统靴,戴胶手套,穿工作服。被蜈蚣咬伤,局部处理可马上用盐水、肥皂水或5%碳酸氢纳溶液洗捺,即可止痛。解毒治疗可内服蛇药或选用蒲公英、半边莲或紫花地丁等鲜草捣烂取汁内服。 

4 人工繁殖 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一般野生蜈蚣生长4年才会产卵繁殖,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雨后晴天的清晨进行交配,40d开始产卵,每次产卵40~50枚,产卵后雌蜈蚣将卵抱在怀内孵化。孵化20d左右出壳,45d后才能离开母体独立生活。孵化期间应保持安静和适宜的温、温度,一般温度应控制在25℃~32℃之间,湿度应控制在50%~70%之间。蜈蚣在孵化期间不进食,不喝水,产前加强喂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小蜈蚣孵化出来之后,应及时按规格大小分开饲养,因为蜈蚣有食幼仔的特性,弄不好会残食殆尽。 

5 疫病防治 蜈蚣主要疾病症状为反应迟钝,很少进食或拒食,皮肤病变。主要疾病有绿僵菌病、胃肠炎、脱壳病等。

3. 蜈蚣养殖未来市场分析

文名称: 蜈蚣 
中文拼音: jin yin hua 
拉丁学名: Lonicera japonica Thunb 
别 名: 蝍蛆,千足虫,少棘蜈蚣,少棘巨蜈蚣,百脚,百足虫,多棘蜈蚣,多棘巨蜈蚣,吴公,金头蜈蚣,天龙 

属 性
来 源: 为蜈蚣科动物少棘蜈蚣的全体。 
药 性: 咸、辛,温。有毒。归肝、脾、肺经。 
工 艺: 人工饲养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后根据栖息环境翻土扒石寻捕。捕后,先用沸水烫死,取长宽和蜈蚣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凋插入蜈蚣的头部下颚,另一端插入性端,借竹片的弹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晒干或烘干。 

作 用
主治(功效): 败毒抗癌、息风解痉、退炎治疮。 
用 法: 内服:煎汤,2-5g;研末,0.5-1g;或煎剂:1-5条。丸散:0.3-3克;外用:适量,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蜈蚣行情平稳,时下市场18cm货批量售价2.2元/条、17cm货售价1.95元/条、15-16cm货售价1.5-1.6元/条。 2011.10月

蜈蚣养殖未来市场分析

4. 蜈蚣养殖效益分析

  武汉丰润养殖公司研发的金头蜈蚣良种“神龙6号”,经济效益十分丰厚。该品种生活习性简单,适宜各地气候,食性广,喂养成本低,生长快,繁殖率高。饲养技术简单易学,劳动强度小,专业化养殖和业余养殖均可,适合家庭养殖或规模化养殖。
  我公司长期与养殖户合作,一年四季收购蜈蚣商品虫,保底回收(不低于2.0元每条),当场现金结算。养殖户蜈蚣母种繁殖基因退化后,由公司免费更换。以三组600条种蜈蚣为例(每批次计算,每条繁育60~100条/次)以每条最低繁殖率60条计算。
  利 润:600条×60倍×2.0元=72000元(每批次)
  成 本:养殖饲料十分广泛,一般动物内脏、青菜瓜果、菜场、餐馆、厨房下脚料均可,成本低廉。现以投喂我公司提供的黄粉虫计算,3公斤米糠养黄粉虫1公斤,米糠1.2元每公斤,3公斤计3.6元,600条母种平均日食黄粉虫60克合计0.216元。
  1、母种每批饲养成本:0.216元×90天=19.44元
  2、幼虫36000条食量成本(幼虫总食量不足母种1/2):19.44元×60倍×0.5=583.2元
  3、人工成本(每日用工1小时):10元/工作日小时×90天=900元
  4、(引种费用10800元-母种育种八次后按商品虫售价1200元)÷8=1200元
  5、养殖建设费用500元
  6、药品消毒费用50元
  每批综合成本:19.44+583.2+900+1200+500+50=3252.64(元)
  每批纯利润:72000-3252.64=68747.36(元)
  以上利润计算为每批次,若按每批次每年室内养殖繁育4次计算
  则年利润为:68747.36元×4=274989.44元

5. 蜈蚣养殖技术,怎样养蜈蚣,蜈蚣养殖前景和价格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阴暗潮湿。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7.湿度;饲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也就是说这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
  饲养土的制作:
  人工饲养时,饲养土是蜈蚣生活不可缺少的,因为饲养土可为蜈蚣提供舒适的住所,冬天可以保温,夏天可以避暑。同时蜈蚣还可以从饲养土中吸取水分和养料。蜈蚣对饲养土的适应性较强,沙土、壤土都可以,但饲养土必须疏松、肥沃和潮湿,所以用菜园土作饲养土最好,不宜用粘土作饲养土,因为粘土易于板结,蜈蚣难于入内,板结前又由于粘性大,还会粘住蜈蚣的足和口器,影响蜈蚣爬行和取食活动。先在无农药、化肥污染过的地方挖取菜园土,接着把它捣碎,并除去土中的杂质、石块、瓦片等,然后放在太阳光下曝晒消毒,杀死土中的蚂蚁、螨等昆虫及虫卵,以及病菌和霉菌,以减少蜈蚣的病虫害,晒干后备用
  1、蜈蚣养殖池
  蜈蚣攀缘能力很强,但不会游泳,根据它的这个特点,我们制定了蜈蚣养殖管理新技术,可以设计为
  环水式蜈蚣养殖池,玻璃内檐式蜈蚣养殖池等。
  2、食性和饮料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喜欢各种活体昆虫,如蟋蟀、蝗虫、黄粉虫、蜻蜓、蟑螂和蝇类、蜂类以及这些昆虫的蛹和卵,也吃蜘蛛、蚯蚓、蜗牛及壁虎、蛇、蛙、小鸟、小鼠等,饥饿时也吃少量的植物嫩叶、嫩芽。
  3、管理:
  从野外捕回做种的蜈蚣,可选择健壮、无伤病的。放养的蜈蚣密度过大、惊扰过多、或饲料和水源不足,都能引起互相残杀。堆叠而成的瓦、石堆,按底部表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放养300条。
  隔离怀孕的母蜈蚣:
  蜈蚣是雌雄异体,将要产卵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几乎贴在地面,行动迟缓,较易辨认。蜈蚣在产卵、孵化期间最好隔离饲养。方法是:在养殖盆内放一小盆或用罐头瓶单独饲养以免受其它蜈蚣的干扰,也便于管理。
  饲养室的加温方法
  饲养室必须建好且具备可以加温、控温和有良好保温性能的条件。一般建立这种饲养室的大小视蜈蚣越冬数量、加温条件和热能供应充足与否而定。加温方法很多。可用煤炉、木屑炉、稻壳炉、电热管等。
  蜈蚣产品的采收与加工
  一般在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人头尾两部,然后,绷直晒或用沸水烫,一直到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到立春捕捉。
  蜈蚣饲养密度: 蜈蚣喜群居,饲养蜈蚣的密度,应根据节气、虫型、沙土的厚度及气温的高低不同有所区别。气温低、沙土较厚时,饲养密度可以高些。反之,气温高,沙土薄时,密度要稀些。离开产房的幼蜈蚣每平方米以养殖6500条左右为宜,5厘米的养殖3500条左右为宜,7-10厘米的可养殖2000条,12厘米至13厘米的以养殖1100条为宜,15厘米以上养殖600条为宜。
  蜈蚣对池土的要求
  夏季偏湿,春秋和冬季偏干,饲养盆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如盆土过湿,应考虑换上或盆内洒一些干燥土吸去潮气。有人错误的在盆内土层里添加牛粪等肥料和一些鸡骨头,以生虫作为蜈蚣的食物,这样有碍于池内环境卫生,容易造成污染。
  蜈蚣的饲养管理:
  1.保持安静的环境:蜈蚣产卵、孵化要求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常发生吃掉卵粒和幼体的现象。一般在同一个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不一致。未产卵的雌体常干扰破坏产卵和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还抢食卵粒。因此,雌体产卵前,应分开饲养,或在大饲养池内用玻璃片、无底玻璃杯或罐头盒等进行隔离。
  2.产前加强喂食:蜈蚣在孵化期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种类,以促使雌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
  3.孵化期管理: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一定的反应。所以饲育室一定要选择安静、阴暗的场所。室内最好安装红光灯,并用布或竹帘遮挡窗户,以防强光照射。房内孵化缸应事先安置好,一旦产卵,轻易不要移动。不要随便移动遮护的玻璃片(压片),也不要用手电筒照射。若孵化巢内湿度过小,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所以孵化缸内应适时加水。加水时,应顺着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围内壁略有潮湿即可。当孵化结束后,因蜈蚣有争食物和大吃小的现象,应及时将雌体移出或将幼体分窝饲养。
  4.要注意饲养密度:必须观察蜈蚣的体长、体大的变化而分群、分池饲养。同时要防止蜈蚣逃跑。
  此外,还要保持饲料清洁卫生,特别是沾污了农药的食饵绝对不能投喂。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内,及时剔除有病的蜈蚣。
  蜈蚣交配产卵:
  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月~5月和7月~8月的雨后晴天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产卵前,蜈蚣腹部几乎紧贴地面,挖好洞穴。产卵时,蜈蚣躯体曲成“S”形,后面几节步足撑起,尾足上翘,触角向前伸张,接着成串的卵粒就从生殖孔排出。产卵过程需3小时左右,每次产卵80粒~150粒,卵表面有黏液,卵粒互相黏连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产卵完毕,蜈蚣随即巧妙地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粒聚拢成团,抱在怀中孵化,孵化时间为43天~50天。
  蜈蚣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米黄色、半透明状。卵团孵化较慢,前5天无显著变化,10天后卵粒变得长而扁;半月后卵粒变成腰子形,中间痕线裂开;20天后,变成月牙状;1个月后,初具幼虫形态,并且在母蜈蚣怀抱内蠕动;35天~40天后,蜈蚣幼体已经上下爬动;43天~45天以后,幼虫脱离母体而单独活动,自行觅食。
  蜈蚣养殖池的建造:
  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或池养。采用缸养,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最窄处直径在0.5m以上,口朝下埋入土20cm左右,缸内中间用破烂砖或用土坯垒起来,比缸面低10cm左右,缸中间的坯垒和缸壁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垒土坯即可。一个直径80cm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条左右。
  采用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条件好而又比较潮湿、僻静的地方,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地高80cm,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地上铺细石或碎瓦片,池内也可栽上杂草、树木,尽量营造适合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内壁四周用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粘贴或在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成一圈宽15cm左右并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防止蜈蚣外逃,也可防止有害动物掉入池内。一般每平方米养殖池可放养成年蜈蚣500条~900条左右
  蜈蚣怕日光,昼伏夜出。白天一般栖息在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特别喜欢躲伏在废弃的沟壕、荒芜的坟包、路旁的缝隙中、石块、瓦砾之间。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蜈蚣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到了晚秋季节,则多栖居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沟坡下或树洞内。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食,零下7℃时进入冬眠期。冬眠期的蜈蚣不再活动,也不进食,躯体成“S”形,触角由外向内卷曲,尾足并拢。越冬潜伏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蜈蚣从卵孵化、幼体发育直到成体,需经过数次蜕皮。每蜕一次皮就明显长大一次。成体蜈蚣每年蜕一次皮,别的蜕两次。蜕皮时要避免惊动,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一般需2小时左右)。此时,还要防止成群的蚂蚁攻击,因蜕皮中的蜈蚣无反抗能力。蜈蚣生长速度较慢,从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前才长到3cm~4cm,第二年可长到3.5cm~6cm,第三年才达10cm以上。因此,蜈蚣从卵开始发育长大为成虫到再产卵,需要3年~4年的时间
  蜈蚣的养殖秘方:
  武汉龙丰源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养殖蝎子蜈蚣的基地,是一家以现代生物工程为基础,以特种养殖及养殖技术推广为核心的多元化企业,形成养、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模式。公司设有大型养殖基地,实行半封闭式科学管理,以培育优质基因改良种虫,开发新型品种为目的,分设孵化室、种源室等;技术培训区主要负责为全国养殖户提供免费的现场教学培训工作。只要能防止蜈蚣逃跑,白天蜈蚣能藏身,晚上蜈蚣能活动,能加热、散热,又便于管理的场所都可以饲养蜈蚣。常见的蜈蚣方式有如下几种: 
  (1)罐养
  可作种蜈蚣繁殖场所和养殖小蜈蚣、中蜈蚣。窝土要不带砖渣、杂草、草叶、瓜壳、果皮、草根等杂物,其潮湿度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含水量15%~17%),盛夏和初秋可稍湿一些,养仔蜈蚣和中蜈蚣也可湿一些。窝土的颗粒不可过大,每块板能放15个窝瓶,窝板既可防天敌侵害,又可将窝瓶层层上垛,充分利用空间。将瓶子用浓碱水洗刷干净,再用清水冲洗至透明、无异味,晾干后装进2~3厘米厚的潮湿土作为窝土。用罐头瓶做蜈蚣窝是比较理想的。每个窝瓶养种蜈蚣1条,或养仔蜈蚣20-80条,或中蜈蚣2~6条。这样不仅密度合理,而且可解决相互残杀的问题。
  (2)温室养
  在饲养室周边离墙10厘米的地方砌一层2道墙,夹墙空隙中用锯木屑或干细土填紧,室顶天花板应做成夹层填实,构成绝热层。加温室的门不宜过大,只要够1个人通过即可。门的四周与门框之间要贴上绒布,门外面钉上麻袋片、棉絮等,以利保温。煤球炉、电炉、木屑炉、柴灶等都可用来加温。一般空间为3米×3米×2.25米的饲养室,放1个煤球炉即可。
  蜈蚣活动的因素: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活动,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其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

  蜈蚣公母的分辨:
  雌性头背部扁、圆、大些,呈饼状;第21节背板后缘较平、圆;体型较大、宽、腹部肥厚 雄性头部稍隆起。椭圆而小呈孢子状;第21节背板后缘也稍隆起、尖、体形较小、窄、腹部较瘦
  雄的可以发出声音、比较短小,而且腹部比较厚,在显微镜下有甲
  形体大的就是公的 小的就是母的
  从身体腹面观察,易于区别雌雄,雄体前生殖节的腹板大,有阴茎,并残存一对生殖肢。
  看看这个网站就知道了

  蜈蚣饲料来源
  要做好养殖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饲料的问题。蜈蚣的饲料以肉食为主。要求新鲜干净。以猪肺。猪心。鸡肠。小鱼。青蛙。蛇。蚯蚓,各种虫类。肉类均可。大家根据当地情况。合理安排。哪种比较便宜。比较容易得到。相对供应较稳定的便选来做为主食使用。其他相对成本略高的作为辅助食物使用。这样一来即成本低。又饲料营养丰富的效果。
  被蜈蚣咬伤处理
  普通人被蜈蚣咬伤后。会出现肿。疼。红,痒的现象。其疼痛为阵疼性。一秒内数次针刺感疼痛。较为剧烈。但亦在能忍受范围。
  在刚被咬伤时,马上挤出毒血。碱水冲洗。不用治疗即可在六到八小时后疼痛完全消失。其间可擦些花露水。风油精来缓解症状。如果觉得疼痛不能忍受。可到医院打局部麻醉止疼针。
  另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蜈蚣毒性与蜜蜂毒性性质相同。有过蜜蜂毒过敏史的朋友请不要养殖蜈蚣。虽然只有万分之一的比例。但过敏体质的人蜈蚣咬伤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蜈蚣毒量很大。相当于N只蜜蜂同时叮咬的后果。被咬后如果出现。头昏,晕厥。全身红疹。发冷。等症状。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脱敏治疗。
  近期不断有朋友咨询我养殖红龙蜈蚣。什么各种外国蜈蚣效益如何。在此,我为各位朋友提供一下养殖蜈蚣的情况。目前药用蜈蚣均为药用少棘蜈蚣。分为两种。一种为红头红脚。

  一种为红头黄脚。
  这两种为正品药用蜈蚣。又名金头蜈蚣。红头蜈蚣。天龙。等等,现在所有养殖的药用蜈蚣均为以上两种。各位朋友可以仔细看清图片。对应目前市场上龙蛇混杂的蜈蚣别称。便可做到心中有数。
  现在以红头黄脚产量较多。为市场主流产品。其它品种。均非药用蜈蚣。也不会有经销商收购。不适宜大规模养殖。 当然。做为宠物玩玩也是不错的选择。
  下面请看各种宠物蜈蚣美图

  蜈蚣疾病防治
  (一)绿僵菌病
  绿僵霉病又叫黑斑病,绿霉病。本病由一种绿霉菌寄生在蜈蚣体表引起发病,多发生于6月中旬到8月底的高温潮湿的季节,此时也是各种霉菌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当饲养舍通风透光能力差,舍内温度过大时,由于饲养管理人员的喂食、观察等活动或投喂饲料直接将绿霉菌带入饲养舍或接触蜈蚣身体上,在蜈蚣体表大量繁殖,而致蜈蚣发病,此病特别多发于当年出生的幼年蜈蚣。
  1.发病症状
  初期在发病蜈蚣的胸板(也叫腹板)或两个体节折叠的皮膜上,或附肢的关节皮膜上出现黑色或绿色的小斑点,这便是霉菌在此寄生后,菌丝放射出的孢子。此时,菌丝已在蜈蚣体壁大量繁殖,病蜈蚣体表失去光泽,随着病菌,进一步扩散、繁殖,病蜈蚣出现附肢僵硬、难于爬行、行动呆滞迟缓、离群且常常天亮也不归窝。同时,不食不饮、逐渐枯瘦、腹面完全变黑,而后死亡。死亡的蜈蚣多在饲养土表面、活动场或瓦片上。由于发病过程中,霉菌孢子可弹射于空气中或遗落于饲养土上或运动场上,当被健康蜈蚣粘上后又可在它们身上生长繁殖,引起病变,因而本病传播速度快,常常引起当年出生的幼年蜈蚣成批死亡大蜈蚣出现部分死亡。
  2.防治
  (1)平时加强管理。饲喂蜈蚣的食盘、水盘、各种用具应经常性刷洗,在高温梅雨季节,这些用具最好还经常用对蜈蚣无害的消毒**进行消毒。
  (2)调节好饲养舍空气的相对温度及饲养土的含水量。在长时间阴雨天里,应加强房舍通风,必要时开启排风设施,使饲养舍内外空气对流,减少霉菌繁殖的机会,应经常性贮备干燥的饲养土,如养殖池中饲养土过湿,可考虑进行部分更换,以让干土吸取湿土中的水分,达到调节饲养上含水量的目的。
  (3)细心观察,尤其在高温、梅雨季节,要加强蜈蚣群的观察,发现活动异常、体表色泽异常等一些个体,应及时捉出仔细检查,一旦确定为绿僵菌病,应及时丢弃,并将该养殖池全面清理,将所有的蜈蚣逐个清出并仔细检查,发现患病个体立即杀灭,再作无菌处理后丢弃,对剩余的个体放于盆中移出饲养舍进行隔离观察。对该池的饲养土泼撒消毒液后,全部清除,饲养池也彻底消毒。该池中的其他用具等物也一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消毒**可选用3%的福尔马林,克霉灵或1%——2%漂白粉等。
  (4)饲养池周围,饲养舍的墙壁、门窗及空气中都应用喷雾器喷洒1%——2%漂白粉,以杀灭舍内可能残留的绿霉孢子,防止再传播。
  (5)饲养人员在操作时也应注意自身的消毒,每间饲养舍门口最好设有消毒池,
  每间饲养舍最好配有相应的工作服、工作帽等,从一间饲养舍进入另一间饲养舍时应消毒、更衣。
  (6)注意饲料质量,昼投喂活饵料,并且投喂的饵料不得带菌。能携带该种病菌的饵料动物,主要是与蜈蚣一样具有外壳的昆虫等,另外,以前有资料介绍,在饲养土中,添加肉、骨头、腐熟畜粪以逗引虫子供蜈蚣食用,这种做法不可取,这些有机肥在饲养土中往往会成为霉菌的培养基地,因此,尽量避免饲养土中混入有机质,保持饲养土的“纯洁”。
  (7)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葡萄糖、维生素等,以提高蜈蚣的抗病力。下列两个药物西方可供参考。1.金霉素0.25克加葡萄糖5克,维生素B片0.5克,用500克饲料拌匀投喂;2.氯霉素0.25克,全脂奶粉5克溶于150毫升温水中,用海绵吸收,然后让蜈蚣吸吮,每日1次。
  (8)由于该病多发生于当年出生的体表尚未长好的细蜈蚣,因此,当年孵出的细蜈蚣最好放入盆及小容器中与大蜈蚣分开养殖,这样一旦发现某一盆中的蜈蚣染病,可快速处理,控制病情蔓延。
  (二)消化道炎症
  1.发病原因
  引起蜈蚣发生消化道炎症的原因可有如下几条:
  (1)饲料腐烂变质,这是引起蜈蚣消化道炎症最常见的原因,尤其在高温季节,由于蜈蚣饲料都是一些高蛋白的小动物,而且富含水份,多汁液,投喂前一般要处死,如处死后存放时间过长,极易腐烂变质,蜈蚣摄食后,便会引起急性消化道炎症。
  (2)饵料动物身体带毒,一般情况下,蜈蚣的常规饵料动物自身不会产生对蜈蚣有毒的毒性物质,饵料动物带毒主要是生长环境中存在有毒物质,侵入饵料动物体表,而饵料动物对该毒物不敏感或尚未侵入体内,因而尚未引起饵料动物的反应而使饲养者很难察觉,投喂后引起蜈蚣急、慢性消化道炎症。
  3)饵料投喂量掌握不好,偶尔投料过少,造成有些蜈蚣过度饥饿后,次日投喂量又猛增,致使这些饥饿的蜈蚣摄食过多,此时,若温度骤降,则这些摄食过量的蜈蚣必然会消化不良,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时间过长,发酵而引起炎症。
  2.发病症状及特点
  受致病因数影响的蜈蚣同时性病是这种病的特点,患病蜈蚣先是消化不良,腹部胀大、疲软,继而出现腹泻,食欲废绝,然后随着炎症产生有毒物质侵入全身组织内,蜈蚣发生内中毒,头部充血呈紫红色,全身瘫软无力,行动迟缓,毒钩全张,最后无力爬行,死于瓦片之下或其他隐蔽处,很少死于饲养土中,解剖检查死蜈蚣,可见其肠膜温暖潮红、溃烂,腹腔内有淡黄色液体,肠内粪便稀而且恶臭。
  3.防治
  (1)严格控制饲料质量。饲养蜈蚣最好投喂新鲜活饵料动物,应做到现采现处死现喂,喂不完的活饵料可存放,而处死后的饵料动物最好丢弃,发现饵料腐烂变质,决不能投喂。
  (2)对于配套自繁自养的饵料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饲养环境、饲料、饮水等中不要使用一些可能致蜈蚣生病的**,如重金属性药物、某些消毒药水等,同时要保证饲养土、饵料、饮水甚至空气不被病源体污染,一旦发现染病饵料动物应分析检查致病原因或病原菌的种类、可能的感染范围,以决定该批饵料动物是否能使用。
  (3)对于野外捕捉饵料动物来说,应尽量在那些没有农药、化肥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质污染的地域捕捉饵料动物,捕捉时,还应检查该区域是否有同类动物死亡,以确定捕捉的饵料动物是否已患疾病等。
  (4)清池。将患病池中的蜈蚣全部清理,放于若干小容器内,根据具体症状表现,将它们分为健康群、可疑群与患病群进行隔离养殖,而池中的饲养土则全部清除出去更换新土,池中所有用品,如饮料盘、水盘或水槽、瓦片等全面,消毒、暴晒后再用。
  (5)在气温暴升陡降的季节,气温陡降的时候,应关闭门窗,必要时适当开启升温设施以保证气温相对稳定,但升温时注意不要造成饲养舍内烟尘污染或煤气污染。
  (6)药物治疗。对于患病蜈蚣或可疑蜈蚣,下列药方可供参考:
  ①磺胺咪0.5克,多酶片0.6克,饵料200——300克搅碎,三者拌匀,每日投喂1次,连喂3日。
  ②黄连粉2克,多酶片1片,全脂奶粉5克,溶于100毫升温开水中,拌匀后,用海绵吸收,让蜈蚣吸吮,每天1次,连喂3天,注意海绵应每天更换,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小蜈蚣。
  ③氯霉素0.25,复合维生素0.5克,饵料300克绞碎,药物压成粉与饲料拌匀,投喂,每日一次,连喂3天。
  ④腹可安0.5克,压成粉,500克饵料绞碎,两者混拌均匀,每天投喂一次,连喂2天。
  (三)蜈蚣咽喉部溃疡病
  该病是近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蜈蚣急性暴发性传染病,由广西农业大学的梁家权等专家首次报道。
  1. 发病原因
  本病由一种名叫“铜绿色假单胞菌病菌”感染蜈蚣所致,本病多发于高温季节。
  2.发病症状
  主要表现为口腔不能启闭,口内流出分泌物粘液,病蜈蚣不能采食、吞咽,精神萎迷不振,最后衰竭死亡。
  3.防治
  关于本病的防治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中,但加强蜈蚣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不喂带菌饵料动物,仍是预防本病的得力措施。
  (四)粉螨病
  1.发病原因
  粉螨是一种体长不到1毫米的螨类动物,当它寄生在蜈蚣体表时,则引起蜈蚣粉螨病。在夏季高温天气里,如果饲养室或饲养池湿度过大,很容易造成粉螨在此安家落户,大量繁殖后代,此时,若有蜈蚣正在蜕皮或有仔蜈蚣存在,由于它们皮肤裸露,无保持,很容易造成粉螨寄生。粉螨寄生后,一方面由于它们吸食蜈蚣体液,消耗蜈蚣大量的营养物质使蜈蚣消瘦、衰竭而死亡,另一方面,粉螨还产生毒素刺激蜈蚣,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摄食饮水等生命活动同时,由于粉螨咬破了蜈蚣的皮层,使蜈蚣容易被病原菌感染而继发传染病。因此,在粉螨病发生时,如处理不及时,常常诱发其他疾病。
  2.发病症状
  被粉螨寄生的蜈蚣极度不安,常常在活动场或饲料土上独自漫无目的地快速爬行,有时回头试图舔背部,即使不向前爬行时,有些附肢也有“刨、扒”的动作这种现象最先发生于刚蜕皮的后的蜈蚣或当年出生的幼蜈蚣,随病程发展,其他蜈蚣也开始发病,患病蜈蚣消瘦,衰竭而死,有时继发其他病原菌感染而死亡。悉心观察饲养土上能发现其中有螨形动物活动。检查被感染蜈蚣的体表,也可以发现螨形动物活动,这即是粉螨。
  3.防治
  本病尚无很好的药物可以防治,因为能杀死粉螨的药物,往往对蜈蚣也有害,只能从管理上加以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搞好饲养舍的通风透光、防暑降温工作保持室内良好的饲养环境。
  (2)搞好饲养室内堆放家什杂物,工作服应经常性的浆洗耳恭听暴晒,必要时进行高温处理以杀死其上可能附生的粉螨或螨卵。
  (3)发现有粉螨发生,应将全池蜈蚣悉数清理出来,清除原有饲养土,全池、全
  舍喷洒除螨药物,如敌百虫、氯杀螨醇。并将饲养舍封闭一段时间再启用。
  (4)发病蜈蚣群清出后,应将处于脱皮期的蜈蚣、幼嫩蜈蚣及可疑蜈蚣与健康蜈蚣分开,分别放入小面盆中,间断性的放于太阳下暴晒,以驱赶粉螨。每次暴晒时间在30分钟左右,每隔30分钟一次,暴晒后,快速将蜈蚣逐条捡入另一面盆中,原有盆消毒后使用放于紫外灯下照射,似乎也有一定的效果。其做法与太阳下暴晒一样。
  (5)把一块带肉晒致半干的猪骨头,白天放入饲养土上或活动场中,每2——3小时清除一次,有很好的诱杀效果,但此法不能用于未发病蜈蚣的预防,否则,有弄巧成拙的危险。
  (五)寄生线虫病(零二七-八二六六五五久久)
  常常寄生于蜈蚣体内的线虫又叫铁丝虫,这种病主要来源于带虫的饵料动物。该虫寄生于蜈蚣的消化道内,甚至穿过肠壁,在肠外盘曲如铁丝状,因此而得名。该虫在蜈蚣体内吸食蜈蚣体液,造成蜈蚣大量营养物质损失,因而阻碍了蜈蚣的正常生长,造成蜈蚣体重瘦小。
  尽管该病不会呈暴发性发生,不会对蜈蚣养殖造成大面积危害,但随着人们对动物**质量要求的提高,该病可能会成为影响蜈蚣商品质量的因素。
  防治该病主要是减少或不喂蝗虫、蚱蜢等昆虫之类饲料,而改蚯蚓、蝌蚪等多汁饵料,保持饮水不被虫污染。
  频繁发现蜈蚣群中有铁丝虫寄生病时,可用0.1克驱虫净粉碎后拌入5克全脂奶粉中,共同溶解于100毫升热水,用海绵吸取后供蜈蚣吸吮即可将该寄生虫驱除.

蜈蚣养殖技术,怎样养蜈蚣,蜈蚣养殖前景和价格

6. 蜈蚣养殖技术,怎样养蜈蚣,蜈蚣养殖前景和价格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阴暗潮湿。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7.湿度;饲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也就是说这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
  饲养土的制作:
  人工饲养时,饲养土是蜈蚣生活不可缺少的,因为饲养土可为蜈蚣提供舒适的住所,冬天可以保温,夏天可以避暑。同时蜈蚣还可以从饲养土中吸取水分和养料。蜈蚣对饲养土的适应性较强,沙土、壤土都可以,但饲养土必须疏松、肥沃和潮湿,所以用菜园土作饲养土最好,不宜用粘土作饲养土,因为粘土易于板结,蜈蚣难于入内,板结前又由于粘性大,还会粘住蜈蚣的足和口器,影响蜈蚣爬行和取食活动。先在无农药、化肥污染过的地方挖取菜园土,接着把它捣碎,并除去土中的杂质、石块、瓦片等,然后放在太阳光下曝晒消毒,杀死土中的蚂蚁、螨等昆虫及虫卵,以及病菌和霉菌,以减少蜈蚣的病虫害,晒干后备用
  1、蜈蚣养殖池
  蜈蚣攀缘能力很强,但不会游泳,根据它的这个特点,我们制定了蜈蚣养殖管理新技术,可以设计为
  环水式蜈蚣养殖池,玻璃内檐式蜈蚣养殖池等。
  2、食性和饮料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喜欢各种活体昆虫,如蟋蟀、蝗虫、黄粉虫、蜻蜓、蟑螂和蝇类、蜂类以及这些昆虫的蛹和卵,也吃蜘蛛、蚯蚓、蜗牛及壁虎、蛇、蛙、小鸟、小鼠等,饥饿时也吃少量的植物嫩叶、嫩芽。
  3、管理:
  从野外捕回做种的蜈蚣,可选择健壮、无伤病的。放养的蜈蚣密度过大、惊扰过多、或饲料和水源不足,都能引起互相残杀。堆叠而成的瓦、石堆,按底部表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放养300条。
  隔离怀孕的母蜈蚣:
  蜈蚣是雌雄异体,将要产卵的母体体态臃肿,腹部几乎贴在地面,行动迟缓,较易辨认。蜈蚣在产卵、孵化期间最好隔离饲养。方法是:在养殖盆内放一小盆或用罐头瓶单独饲养以免受其它蜈蚣的干扰,也便于管理。
  饲养室的加温方法
  饲养室必须建好且具备可以加温、控温和有良好保温性能的条件。一般建立这种饲养室的大小视蜈蚣越冬数量、加温条件和热能供应充足与否而定。加温方法很多。可用煤炉、木屑炉、稻壳炉、电热管等。
  蜈蚣产品的采收与加工
  一般在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人头尾两部,然后,绷直晒或用沸水烫,一直到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到立春捕捉。
  蜈蚣饲养密度: 蜈蚣喜群居,饲养蜈蚣的密度,应根据节气、虫型、沙土的厚度及气温的高低不同有所区别。气温低、沙土较厚时,饲养密度可以高些。反之,气温高,沙土薄时,密度要稀些。离开产房的幼蜈蚣每平方米以养殖6500条左右为宜,5厘米的养殖3500条左右为宜,7-10厘米的可养殖2000条,12厘米至13厘米的以养殖1100条为宜,15厘米以上养殖600条为宜。
  蜈蚣对池土的要求
  夏季偏湿,春秋和冬季偏干,饲养盆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如盆土过湿,应考虑换上或盆内洒一些干燥土吸去潮气。有人错误的在盆内土层里添加牛粪等肥料和一些鸡骨头,以生虫作为蜈蚣的食物,这样有碍于池内环境卫生,容易造成污染。
  蜈蚣的饲养管理:
  1.保持安静的环境:蜈蚣产卵、孵化要求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常发生吃掉卵粒和幼体的现象。一般在同一个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不一致。未产卵的雌体常干扰破坏产卵和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还抢食卵粒。因此,雌体产卵前,应分开饲养,或在大饲养池内用玻璃片、无底玻璃杯或罐头盒等进行隔离。
  2.产前加强喂食:蜈蚣在孵化期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种类,以促使雌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
  3.孵化期管理: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一定的反应。所以饲育室一定要选择安静、阴暗的场所。室内最好安装红光灯,并用布或竹帘遮挡窗户,以防强光照射。房内孵化缸应事先安置好,一旦产卵,轻易不要移动。不要随便移动遮护的玻璃片(压片),也不要用手电筒照射。若孵化巢内湿度过小,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所以孵化缸内应适时加水。加水时,应顺着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围内壁略有潮湿即可。当孵化结束后,因蜈蚣有争食物和大吃小的现象,应及时将雌体移出或将幼体分窝饲养。
  4.要注意饲养密度:必须观察蜈蚣的体长、体大的变化而分群、分池饲养。同时要防止蜈蚣逃跑。
  此外,还要保持饲料清洁卫生,特别是沾污了农药的食饵绝对不能投喂。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内,及时剔除有病的蜈蚣。
  蜈蚣交配产卵:
  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月~5月和7月~8月的雨后晴天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产卵前,蜈蚣腹部几乎紧贴地面,挖好洞穴。产卵时,蜈蚣躯体曲成“S”形,后面几节步足撑起,尾足上翘,触角向前伸张,接着成串的卵粒就从生殖孔排出。产卵过程需3小时左右,每次产卵80粒~150粒,卵表面有黏液,卵粒互相黏连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产卵完毕,蜈蚣随即巧妙地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粒聚拢成团,抱在怀中孵化,孵化时间为43天~50天。
  蜈蚣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米黄色、半透明状。卵团孵化较慢,前5天无显著变化,10天后卵粒变得长而扁;半月后卵粒变成腰子形,中间痕线裂开;20天后,变成月牙状;1个月后,初具幼虫形态,并且在母蜈蚣怀抱内蠕动;35天~40天后,蜈蚣幼体已经上下爬动;43天~45天以后,幼虫脱离母体而单独活动,自行觅食。
  蜈蚣养殖池的建造:
  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或池养。采用缸养,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最窄处直径在0.5m以上,口朝下埋入土20cm左右,缸内中间用破烂砖或用土坯垒起来,比缸面低10cm左右,缸中间的坯垒和缸壁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垒土坯即可。一个直径80cm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条左右。
  采用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条件好而又比较潮湿、僻静的地方,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地高80cm,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地上铺细石或碎瓦片,池内也可栽上杂草、树木,尽量营造适合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内壁四周用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粘贴或在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成一圈宽15cm左右并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防止蜈蚣外逃,也可防止有害动物掉入池内。一般每平方米养殖池可放养成年蜈蚣500条~900条左右
  蜈蚣怕日光,昼伏夜出。白天一般栖息在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特别喜欢躲伏在废弃的沟壕、荒芜的坟包、路旁的缝隙中、石块、瓦砾之间。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蜈蚣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到了晚秋季节,则多栖居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沟坡下或树洞内。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食,零下7℃时进入冬眠期。冬眠期的蜈蚣不再活动,也不进食,躯体成“S”形,触角由外向内卷曲,尾足并拢。越冬潜伏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蜈蚣从卵孵化、幼体发育直到成体,需经过数次蜕皮。每蜕一次皮就明显长大一次。成体蜈蚣每年蜕一次皮,别的蜕两次。蜕皮时要避免惊动,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一般需2小时左右)。此时,还要防止成群的蚂蚁攻击,因蜕皮中的蜈蚣无反抗能力。蜈蚣生长速度较慢,从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前才长到3cm~4cm,第二年可长到3.5cm~6cm,第三年才达10cm以上。因此,蜈蚣从卵开始发育长大为成虫到再产卵,需要3年~4年的时间
  蜈蚣的养殖秘方:
  武汉龙丰源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养殖蝎子蜈蚣的基地,是一家以现代生物工程为基础,以特种养殖及养殖技术推广为核心的多元化企业,形成养、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模式。公司设有大型养殖基地,实行半封闭式科学管理,以培育优质基因改良种虫,开发新型品种为目的,分设孵化室、种源室等;技术培训区主要负责为全国养殖户提供免费的现场教学培训工作。只要能防止蜈蚣逃跑,白天蜈蚣能藏身,晚上蜈蚣能活动,能加热、散热,又便于管理的场所都可以饲养蜈蚣。常见的蜈蚣方式有如下几种: 
  (1)罐养
  可作种蜈蚣繁殖场所和养殖小蜈蚣、中蜈蚣。窝土要不带砖渣、杂草、草叶、瓜壳、果皮、草根等杂物,其潮湿度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含水量15%~17%),盛夏和初秋可稍湿一些,养仔蜈蚣和中蜈蚣也可湿一些。窝土的颗粒不可过大,每块板能放15个窝瓶,窝板既可防天敌侵害,又可将窝瓶层层上垛,充分利用空间。将瓶子用浓碱水洗刷干净,再用清水冲洗至透明、无异味,晾干后装进2~3厘米厚的潮湿土作为窝土。用罐头瓶做蜈蚣窝是比较理想的。每个窝瓶养种蜈蚣1条,或养仔蜈蚣20-80条,或中蜈蚣2~6条。这样不仅密度合理,而且可解决相互残杀的问题。
  (2)温室养
  在饲养室周边离墙10厘米的地方砌一层2道墙,夹墙空隙中用锯木屑或干细土填紧,室顶天花板应做成夹层填实,构成绝热层。加温室的门不宜过大,只要够1个人通过即可。门的四周与门框之间要贴上绒布,门外面钉上麻袋片、棉絮等,以利保温。煤球炉、电炉、木屑炉、柴灶等都可用来加温。一般空间为3米×3米×2.25米的饲养室,放1个煤球炉即可。
  蜈蚣活动的因素: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活动,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其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

  蜈蚣公母的分辨:
  雌性头背部扁、圆、大些,呈饼状;第21节背板后缘较平、圆;体型较大、宽、腹部肥厚  雄性头部稍隆起。椭圆而小呈孢子状;第21节背板后缘也稍隆起、尖、体形较小、窄、腹部较瘦
  雄的可以发出声音、比较短小,而且腹部比较厚,在显微镜下有甲
  形体大的就是公的 小的就是母的
  从身体腹面观察,易于区别雌雄,雄体前生殖节的腹板大,有阴茎,并残存一对生殖肢。
  看看这个网站就知道了

  蜈蚣饲料来源
  要做好养殖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饲料的问题。蜈蚣的饲料以肉食为主。要求新鲜干净。以猪肺。猪心。鸡肠。小鱼。青蛙。蛇。蚯蚓,各种虫类。肉类均可。大家根据当地情况。合理安排。哪种比较便宜。比较容易得到。相对供应较稳定的便选来做为主食使用。其他相对成本略高的作为辅助食物使用。这样一来即成本低。又饲料营养丰富的效果。
  被蜈蚣咬伤处理
  普通人被蜈蚣咬伤后。会出现肿。疼。红,痒的现象。其疼痛为阵疼性。一秒内数次针刺感疼痛。较为剧烈。但亦在能忍受范围。
  在刚被咬伤时,马上挤出毒血。碱水冲洗。不用治疗即可在六到八小时后疼痛完全消失。其间可擦些花露水。风油精来缓解症状。如果觉得疼痛不能忍受。可到医院打局部麻醉止疼针。
  另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蜈蚣毒性与蜜蜂毒性性质相同。有过蜜蜂毒过敏史的朋友请不要养殖蜈蚣。虽然只有万分之一的比例。但过敏体质的人蜈蚣咬伤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蜈蚣毒量很大。相当于N只蜜蜂同时叮咬的后果。被咬后如果出现。头昏,晕厥。全身红疹。发冷。等症状。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脱敏治疗。
  近期不断有朋友咨询我养殖红龙蜈蚣。什么各种外国蜈蚣效益如何。在此,我为各位朋友提供一下养殖蜈蚣的情况。目前药用蜈蚣均为药用少棘蜈蚣。分为两种。一种为红头红脚。

  一种为红头黄脚。
  这两种为正品药用蜈蚣。又名金头蜈蚣。红头蜈蚣。天龙。等等,现在所有养殖的药用蜈蚣均为以上两种。各位朋友可以仔细看清图片。对应目前市场上龙蛇混杂的蜈蚣别称。便可做到心中有数。
  现在以红头黄脚产量较多。为市场主流产品。其它品种。均非药用蜈蚣。也不会有经销商收购。不适宜大规模养殖。 当然。做为宠物玩玩也是不错的选择。
  下面请看各种宠物蜈蚣美图

  蜈蚣疾病防治
  (一)绿僵菌病
  绿僵霉病又叫黑斑病,绿霉病。本病由一种绿霉菌寄生在蜈蚣体表引起发病,多发生于6月中旬到8月底的高温潮湿的季节,此时也是各种霉菌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当饲养舍通风透光能力差,舍内温度过大时,由于饲养管理人员的喂食、观察等活动或投喂饲料直接将绿霉菌带入饲养舍或接触蜈蚣身体上,在蜈蚣体表大量繁殖,而致蜈蚣发病,此病特别多发于当年出生的幼年蜈蚣。
  1.发病症状
  初期在发病蜈蚣的胸板(也叫腹板)或两个体节折叠的皮膜上,或附肢的关节皮膜上出现黑色或绿色的小斑点,这便是霉菌在此寄生后,菌丝放射出的孢子。此时,菌丝已在蜈蚣体壁大量繁殖,病蜈蚣体表失去光泽,随着病菌,进一步扩散、繁殖,病蜈蚣出现附肢僵硬、难于爬行、行动呆滞迟缓、离群且常常天亮也不归窝。同时,不食不饮、逐渐枯瘦、腹面完全变黑,而后死亡。死亡的蜈蚣多在饲养土表面、活动场或瓦片上。由于发病过程中,霉菌孢子可弹射于空气中或遗落于饲养土上或运动场上,当被健康蜈蚣粘上后又可在它们身上生长繁殖,引起病变,因而本病传播速度快,常常引起当年出生的幼年蜈蚣成批死亡大蜈蚣出现部分死亡。
  2.防治
  (1)平时加强管理。饲喂蜈蚣的食盘、水盘、各种用具应经常性刷洗,在高温梅雨季节,这些用具最好还经常用对蜈蚣无害的消毒**进行消毒。
  (2)调节好饲养舍空气的相对温度及饲养土的含水量。在长时间阴雨天里,应加强房舍通风,必要时开启排风设施,使饲养舍内外空气对流,减少霉菌繁殖的机会,应经常性贮备干燥的饲养土,如养殖池中饲养土过湿,可考虑进行部分更换,以让干土吸取湿土中的水分,达到调节饲养上含水量的目的。
  (3)细心观察,尤其在高温、梅雨季节,要加强蜈蚣群的观察,发现活动异常、体表色泽异常等一些个体,应及时捉出仔细检查,一旦确定为绿僵菌病,应及时丢弃,并将该养殖池全面清理,将所有的蜈蚣逐个清出并仔细检查,发现患病个体立即杀灭,再作无菌处理后丢弃,对剩余的个体放于盆中移出饲养舍进行隔离观察。对该池的饲养土泼撒消毒液后,全部清除,饲养池也彻底消毒。该池中的其他用具等物也一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消毒**可选用3%的福尔马林,克霉灵或1%——2%漂白粉等。
  (4)饲养池周围,饲养舍的墙壁、门窗及空气中都应用喷雾器喷洒1%——2%漂白粉,以杀灭舍内可能残留的绿霉孢子,防止再传播。
  (5)饲养人员在操作时也应注意自身的消毒,每间饲养舍门口最好设有消毒池,
  每间饲养舍最好配有相应的工作服、工作帽等,从一间饲养舍进入另一间饲养舍时应消毒、更衣。
  (6)注意饲料质量,昼投喂活饵料,并且投喂的饵料不得带菌。能携带该种病菌的饵料动物,主要是与蜈蚣一样具有外壳的昆虫等,另外,以前有资料介绍,在饲养土中,添加肉、骨头、腐熟畜粪以逗引虫子供蜈蚣食用,这种做法不可取,这些有机肥在饲养土中往往会成为霉菌的培养基地,因此,尽量避免饲养土中混入有机质,保持饲养土的“纯洁”。
  (7)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葡萄糖、维生素等,以提高蜈蚣的抗病力。下列两个药物西方可供参考。1.金霉素0.25克加葡萄糖5克,维生素B片0.5克,用500克饲料拌匀投喂;2.氯霉素0.25克,全脂奶粉5克溶于150毫升温水中,用海绵吸收,然后让蜈蚣吸吮,每日1次。
  (8)由于该病多发生于当年出生的体表尚未长好的细蜈蚣,因此,当年孵出的细蜈蚣最好放入盆及小容器中与大蜈蚣分开养殖,这样一旦发现某一盆中的蜈蚣染病,可快速处理,控制病情蔓延。
  (二)消化道炎症
  1.发病原因
  引起蜈蚣发生消化道炎症的原因可有如下几条:
  (1)饲料腐烂变质,这是引起蜈蚣消化道炎症最常见的原因,尤其在高温季节,由于蜈蚣饲料都是一些高蛋白的小动物,而且富含水份,多汁液,投喂前一般要处死,如处死后存放时间过长,极易腐烂变质,蜈蚣摄食后,便会引起急性消化道炎症。
  (2)饵料动物身体带毒,一般情况下,蜈蚣的常规饵料动物自身不会产生对蜈蚣有毒的毒性物质,饵料动物带毒主要是生长环境中存在有毒物质,侵入饵料动物体表,而饵料动物对该毒物不敏感或尚未侵入体内,因而尚未引起饵料动物的反应而使饲养者很难察觉,投喂后引起蜈蚣急、慢性消化道炎症。
  3)饵料投喂量掌握不好,偶尔投料过少,造成有些蜈蚣过度饥饿后,次日投喂量又猛增,致使这些饥饿的蜈蚣摄食过多,此时,若温度骤降,则这些摄食过量的蜈蚣必然会消化不良,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时间过长,发酵而引起炎症。
  2.发病症状及特点
  受致病因数影响的蜈蚣同时性病是这种病的特点,患病蜈蚣先是消化不良,腹部胀大、疲软,继而出现腹泻,食欲废绝,然后随着炎症产生有毒物质侵入全身组织内,蜈蚣发生内中毒,头部充血呈紫红色,全身瘫软无力,行动迟缓,毒钩全张,最后无力爬行,死于瓦片之下或其他隐蔽处,很少死于饲养土中,解剖检查死蜈蚣,可见其肠膜温暖潮红、溃烂,腹腔内有淡黄色液体,肠内粪便稀而且恶臭。
  3.防治
  (1)严格控制饲料质量。饲养蜈蚣最好投喂新鲜活饵料动物,应做到现采现处死现喂,喂不完的活饵料可存放,而处死后的饵料动物最好丢弃,发现饵料腐烂变质,决不能投喂。
  (2)对于配套自繁自养的饵料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饲养环境、饲料、饮水等中不要使用一些可能致蜈蚣生病的**,如重金属性药物、某些消毒药水等,同时要保证饲养土、饵料、饮水甚至空气不被病源体污染,一旦发现染病饵料动物应分析检查致病原因或病原菌的种类、可能的感染范围,以决定该批饵料动物是否能使用。
  (3)对于野外捕捉饵料动物来说,应尽量在那些没有农药、化肥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质污染的地域捕捉饵料动物,捕捉时,还应检查该区域是否有同类动物死亡,以确定捕捉的饵料动物是否已患疾病等。
  (4)清池。将患病池中的蜈蚣全部清理,放于若干小容器内,根据具体症状表现,将它们分为健康群、可疑群与患病群进行隔离养殖,而池中的饲养土则全部清除出去更换新土,池中所有用品,如饮料盘、水盘或水槽、瓦片等全面,消毒、暴晒后再用。
  (5)在气温暴升陡降的季节,气温陡降的时候,应关闭门窗,必要时适当开启升温设施以保证气温相对稳定,但升温时注意不要造成饲养舍内烟尘污染或煤气污染。
  (6)药物治疗。对于患病蜈蚣或可疑蜈蚣,下列药方可供参考:
  ①磺胺咪0.5克,多酶片0.6克,饵料200——300克搅碎,三者拌匀,每日投喂1次,连喂3日。
  ②黄连粉2克,多酶片1片,全脂奶粉5克,溶于100毫升温开水中,拌匀后,用海绵吸收,让蜈蚣吸吮,每天1次,连喂3天,注意海绵应每天更换,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小蜈蚣。
  ③氯霉素0.25,复合维生素0.5克,饵料300克绞碎,药物压成粉与饲料拌匀,投喂,每日一次,连喂3天。
  ④腹可安0.5克,压成粉,500克饵料绞碎,两者混拌均匀,每天投喂一次,连喂2天。
  (三)蜈蚣咽喉部溃疡病
  该病是近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蜈蚣急性暴发性传染病,由广西农业大学的梁家权等专家首次报道。
  1.     发病原因
  本病由一种名叫“铜绿色假单胞菌病菌”感染蜈蚣所致,本病多发于高温季节。
  2.发病症状
  主要表现为口腔不能启闭,口内流出分泌物粘液,病蜈蚣不能采食、吞咽,精神萎迷不振,最后衰竭死亡。
  3.防治
  关于本病的防治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中,但加强蜈蚣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不喂带菌饵料动物,仍是预防本病的得力措施。
  (四)粉螨病
  1.发病原因
  粉螨是一种体长不到1毫米的螨类动物,当它寄生在蜈蚣体表时,则引起蜈蚣粉螨病。在夏季高温天气里,如果饲养室或饲养池湿度过大,很容易造成粉螨在此安家落户,大量繁殖后代,此时,若有蜈蚣正在蜕皮或有仔蜈蚣存在,由于它们皮肤裸露,无保持,很容易造成粉螨寄生。粉螨寄生后,一方面由于它们吸食蜈蚣体液,消耗蜈蚣大量的营养物质使蜈蚣消瘦、衰竭而死亡,另一方面,粉螨还产生毒素刺激蜈蚣,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摄食饮水等生命活动同时,由于粉螨咬破了蜈蚣的皮层,使蜈蚣容易被病原菌感染而继发传染病。因此,在粉螨病发生时,如处理不及时,常常诱发其他疾病。
  2.发病症状
  被粉螨寄生的蜈蚣极度不安,常常在活动场或饲料土上独自漫无目的地快速爬行,有时回头试图舔背部,即使不向前爬行时,有些附肢也有“刨、扒”的动作这种现象最先发生于刚蜕皮的后的蜈蚣或当年出生的幼蜈蚣,随病程发展,其他蜈蚣也开始发病,患病蜈蚣消瘦,衰竭而死,有时继发其他病原菌感染而死亡。悉心观察饲养土上能发现其中有螨形动物活动。检查被感染蜈蚣的体表,也可以发现螨形动物活动,这即是粉螨。
  3.防治
  本病尚无很好的药物可以防治,因为能杀死粉螨的药物,往往对蜈蚣也有害,只能从管理上加以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搞好饲养舍的通风透光、防暑降温工作保持室内良好的饲养环境。
  (2)搞好饲养室内堆放家什杂物,工作服应经常性的浆洗耳恭听暴晒,必要时进行高温处理以杀死其上可能附生的粉螨或螨卵。
  (3)发现有粉螨发生,应将全池蜈蚣悉数清理出来,清除原有饲养土,全池、全
  舍喷洒除螨药物,如敌百虫、氯杀螨醇。并将饲养舍封闭一段时间再启用。
  (4)发病蜈蚣群清出后,应将处于脱皮期的蜈蚣、幼嫩蜈蚣及可疑蜈蚣与健康蜈蚣分开,分别放入小面盆中,间断性的放于太阳下暴晒,以驱赶粉螨。每次暴晒时间在30分钟左右,每隔30分钟一次,暴晒后,快速将蜈蚣逐条捡入另一面盆中,原有盆消毒后使用放于紫外灯下照射,似乎也有一定的效果。其做法与太阳下暴晒一样。
  (5)把一块带肉晒致半干的猪骨头,白天放入饲养土上或活动场中,每2——3小时清除一次,有很好的诱杀效果,但此法不能用于未发病蜈蚣的预防,否则,有弄巧成拙的危险。
  (五)寄生线虫病(零二七-八二六六五五久久)
  常常寄生于蜈蚣体内的线虫又叫铁丝虫,这种病主要来源于带虫的饵料动物。该虫寄生于蜈蚣的消化道内,甚至穿过肠壁,在肠外盘曲如铁丝状,因此而得名。该虫在蜈蚣体内吸食蜈蚣体液,造成蜈蚣大量营养物质损失,因而阻碍了蜈蚣的正常生长,造成蜈蚣体重瘦小。
  尽管该病不会呈暴发性发生,不会对蜈蚣养殖造成大面积危害,但随着人们对动物**质量要求的提高,该病可能会成为影响蜈蚣商品质量的因素。
  防治该病主要是减少或不喂蝗虫、蚱蜢等昆虫之类饲料,而改蚯蚓、蝌蚪等多汁饵料,保持饮水不被虫污染。
  频繁发现蜈蚣群中有铁丝虫寄生病时,可用0.1克驱虫净粉碎后拌入5克全脂奶粉中,共同溶解于100毫升热水,用海绵吸取后供蜈蚣吸吮即可将该寄生虫驱除.(中国有机农业网)

7. 蜈蚣养殖技术,怎样养蜈蚣,蜈蚣养殖前景和价

分别有箱养、缸养、池养三种常见方式的
箱养的优点是:设备制作简单,布置方便,灵活性大,节省空间,而且可以搬动转移。缺点是:饲养土难以保持稳定的湿度,受环境影响大,很难维持蜈蚣所需最适宜生态环境,只适合养殖商品蜈蚣。
缸养法的缺点:作为长远发展的蜈蚣养殖者,缸养法只应是权宜之计或因地制宜的小规模养殖。缸养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其通风透气差,底部易于积水,容易滋生霉菌,使蜈蚣发生绿僵菌病,应特别注意控制饲养土的温度,并适时更换饲养土。
池养法:分室内池养与室外池养两种。室外池养无需建造房舍,成本低廉,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态条件,抓住蜈蚣的最佳生长发育季节,快速促进蜈蚣的生长繁殖。室内池养法则有利于管理,同时有利于人工营造蜈蚣最佳生态条件,延长蜈蚣的生长期,缩短冬眠非生产期,还有利于控制天敌与病害,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

我正在学习张崇洲蜈蚣养殖技术,上面说得很详细的,希望对你有用

蜈蚣养殖技术,怎样养蜈蚣,蜈蚣养殖前景和价

8. 蜈蚣前景如何

2011年蜈蚣养殖业前景 

虽然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但却仍存在瑕疵,国内农民,农民工生活状况普遍低下!甚至有些在大城市打工的农民工遭人歧视,工作更是加班加点,遇到不平等待遇。针对国内情况,媒体对一部分农民工展开了问卷调查!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农民生活水平上不来?从而得出了以下几点因素:

农民工家乡山荒田薄,没有任何资源可以开发,自身又是农二代,没有文化,只能漂泊打工,在外求生存,一年下来也是剩不了几个钱。


在家乡种地,就算是风调雨顺大获丰收,除去衣食住行,油米柴盐,剩下的也就寥寥无几,根本无法让家庭摆脱困境。有些农民想通过创业的方式改善生活,但却苦于自己无门路,无技术,无本钱。
 

广州百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天宝杂交蜈蚣养殖科研基地在2011年推出新养殖技术,一个为了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朋友致富脱贫的项目!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90%,还有许多剩余劳动力。因此,天宝杂交蜈蚣的科研人员携手资深专家,通过几年的考察、试点调研、天宝杂交蜈蚣终于在2011年推出新的养殖技术。

 

 天宝杂交蜈蚣由多名生物专家、生物工程教授,通过多年的养殖观察,经优选纯化技术手段,利用生物基因改良工程培育出新一代品种天宝杂交蜈蚣。经饲养观察,该品种饲养简单、性情温顺、适应能力强、生长快、繁殖率高、药用价值更好、经济价值更为显著,是广大养殖业朋友的理想投资养殖项目。

  一、投资少饲养简单。室内养殖天宝杂交蜈蚣可利用空闲房屋,或建池饲养、或缸养、箱养、塑料桶养。室外可利用房前屋后,荒山、荒坡围池饲养。建池费用极低。

  二、性情温顺。天宝杂交蜈蚣最大区别于野生蜈蚣性情粗暴的性格,几百几千条在一起也能相安无事、合群而居。

  三、食量少、食物广泛。天宝杂交蜈蚣食量极小,吃食一次可管3—5天。食物缺乏时,青菜瓜果、厨房下脚料亦可作为主要食物,且几乎无需成本。

  四、生长快,繁殖强,产卵效率高。按本单位技术条件饲养,天宝杂交蜈蚣所产幼虫5-6个月即可成品销售。年产卵2-4次,每次产卵60—100枚。

  五、适应性强,不染病。天宝杂交蜈蚣生命力旺盛,绝没有和其他畜禽一样发生瘟疫、流感的风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