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两汉孝廉察举的4项标准?

2024-05-21

1. 什么是两汉孝廉察举的4项标准?

汉朝以孝治天下,所以后来“孝廉”逐渐成为察举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名,并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两人,使这种做法进一步制度化。被荐举的孝廉多是先到郎署任职,然后由郎官转迁为尚书、侍御史,或外迁为县令、长、丞,再迁为刺史、太守。“世祖诏: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正之行。”文中讲的“四科取士”,就是两汉孝廉察举的4项标准。孝廉的要求,一是岁举,二是要由地方即郡国向中央荐举,三是有人数的限定。

什么是两汉孝廉察举的4项标准?

2. 什么是两汉察举科目中的常科?

两汉察举科目分为常科和特科。常科所谓“常科”,是指定期、经常性进行的科目。一般说来,常科是指岁举性科目而言。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其次是茂才。

3. 什么是两汉察举常科茂才?

茂才,西汉曰“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林”。
察举、茂才是汉武帝所创。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六年(前106)……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元封五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薨,初置刺史部13州。名臣文武欲尽,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决国者。”宣帝及元帝之世,均有举茂才异伦或茂才特立之事。
从武帝诏令中可以看出,举“茂才”与“异等”连在一起,显然茂才与异等的含义是差不多的。值得注意的是,茂才之选,每每由皇帝派员循行地方时直接进行察举,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察举茂才特举的特性。
从茂才的资历来看,既有已仕之官吏,又有州郡吏与被察举之孝廉,还有太学生、平民等。不过相对来看,已仕之官吏与孝廉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茂才的使用绝大多数是当显灵或相当于显灵一级的官吏。与孝廉相比较,茂才的使用显然较孝廉为重要。因为茂才是高一级的察举,所以每年察举茂才的人数十分有限,故其影响较之举孝廉略小一些。

什么是两汉察举常科茂才?

4. 汉代有哪些举孝廉的官员

1、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



2、赵宣
东汉时人,杨文方担任汉中太守时,听说赵宣为人忠厚,知识渊博,贤雅闻名,便推荐赵为孝廉。荐书尚未发出,杨文方突然病故。杨文方之妻阳姬决定隐不发丧,等到赵宣带着荐书上路后才发丧。后来,赵宣得到重用,官至犍为太守。
扩展资料
曹操政治成就:曹操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由于祸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
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所以袁绍虽兵多、钱多、粮多,终为曹所败。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5.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如何评价东汉的察举制度?

其实我觉得这个察举制度是十分的先进的,这个察举制度可以说是为西汉的盛世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了大家族的崛起。

这个察举制是西汉初年才制定的用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和之前秦朝时期的“军功制”和“世卿世禄制”这两者是不用的。后面的两者主要就是依靠军功或者是达官贵人的子弟才能入仕为官。

后来西汉初年因为国家稳定,也就没有什么战事去让人们积攒军功,又因为世卿世禄制却是讲究门第还有财产,这些原因是引起了中下地主阶级们的强烈不满。所以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邦就在全国的范围内开始求贤,这也是“察举制”的开端。

但是“察举制”也是有着很大的一个弊端,也那就是想要当官怎么都要由官员推荐才能行。也正是这个原因为以后的世家大族的形成埋下了弊端。
其实也确实是这样,虽然说这是帮助国家选拔的人才,可是这些人才就是集中在公卿贵族的门下,可以说就是成为他们的幕僚宾客,到了后来更是发展成了一种利益关系。这个举荐者还有被举荐者非常容易发展成恩主还有门生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说会形成世家大族。

其实就我看来“察举制”也是特别适合西汉初年选拔人才的,当时的汉武帝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才有的这么大量的人才。但是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是到了东汉时就是十分地明显。也就导致了东汉末年有许多的世家大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如何评价东汉的察举制度?

6. 汉代有哪些举孝廉的官员

1、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



2、赵宣
东汉时人,杨文方担任汉中太守时,听说赵宣为人忠厚,知识渊博,贤雅闻名,便推荐赵为孝廉。荐书尚未发出,杨文方突然病故。杨文方之妻阳姬决定隐不发丧,等到赵宣带着荐书上路后才发丧。后来,赵宣得到重用,官至犍为太守。
扩展资料
曹操政治成就:曹操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由于祸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
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所以袁绍虽兵多、钱多、粮多,终为曹所败。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

     (1)先秦时期实行世官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官人法(或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2)品德和才能。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或者中央集权受到削弱)。(3)隋朝。因为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注重能力,而且思想较为自由。(4)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这种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恶劣。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1)本问是古代历史上各朝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历程,分别写出即可,包括世袭、察举、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2)在材料中的信息是“孝廉”“ 才学出众”可以总结出。察举制度主要是依靠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方法,可能造成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3)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唐朝科举取士繁盛结合当时的国家环境和政策来回答即可。(4)材料三主要是讲述的是科举制度的弊端,结合历史所学进行论述即可,难度不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