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什么被列入非文化遗产

2024-05-12

1. 常州的什么被列入非文化遗产

常州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文化空间等被列入非文化遗产。
  
 主要有: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常州糖醋小排骨、常州宝卷、金坛刻纸常州周氏家庭剪纸、直溪巨村舞龙、四喜汤团制作技艺、虎头鞋制作技艺、杨桥庙会、常州梳篦、常州梳篦、金坛抬阁、阳湖拳、蒋塘马灯、回民马灯、钱氏中医儿科疗法、常州糟扣肉、春江江鲜烹饪技艺、常州划龙舟、指前鱼灯、留青竹刻、常州小热昏、常州吟诵、天宁寺梵呗唱诵、金坛封缸酒、锡剧。

常州的什么被列入非文化遗产

2.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三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实行分级保护和分类保护。第四条 市、辖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第五条 市、辖市(区)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具体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市、辖市(区)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知识产权、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督、规划、体育、旅游、民族宗教、工商、档案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第六条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七条 市、辖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文化、财政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管理、监督,确保专款专用。第八条 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积极发挥作用。第九条 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由市、辖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 代表性项目名录及其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第十条 市、辖市(区)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由文化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具体开展。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对其工作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相关数据库。第十一条 市、辖市(区)人民政府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本行政区域内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请(推荐)、评审、公示、批准、公布等,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向上一级文化主管部门推荐列入上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第十二条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文化主管部门可以认定其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
  认定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第十三条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审制度,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
  在拟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时,应当组织专家评审。第十四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等,由本级文化主管部门认定并公布。

3. 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常州吟诵、《董永传说》、常州梳篦、锡剧、留青竹刻等。
1、常州吟诵
常州吟诵,又名吟诵调,是常州的传统音乐形式,用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话吟诵。介于唱和读之间的吟唱古典诗词文章的艺术。它横跨文学、音乐、语言三门学科。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员,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吟诵艺术属“小众文化”,与古琴、昆曲相仿,标志着民族文化的最高水准,具有文学、音乐、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常州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的音调(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
常州吟诵是中国古代诗歌吟唱形式流传于今的重要见证,它不仅展现了历史上文人阶层吟诵音乐的风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吴语的音韵特色,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古时期南方诗歌的演唱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2、《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是中国古代第五大爱情传奇,第五大民间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
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2006年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万荣县文化馆、东台市文化馆、常州市金坛区文化馆 获得“董永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3、常州梳篦
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江苏省常州市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古代妇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传统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
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
篦箕和木梳从原料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传承单位为常州梳篦厂。常州还有著名的篦箕巷。
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锡剧
锡剧,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
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08年6月7日,锡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03。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市锡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锡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5、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的竹刻艺术。
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留青竹刻是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留青竹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锡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州梳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永传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州吟诵

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董永传说、白太官传说、常州吟诵、天宁寺梵呗唱诵、乾元观道教音乐、泓口丝弦、太平军锣鼓、跳幡神、谈庄秧歌灯、巨村舞龙、溧阳竹马灯、跳五猖、冻煞窠、跳祠山、指前鱼灯、太平龙灯、马灯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5. 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锡文戏:据《江苏戏曲志》载,早在1772年,常武地区就有了“滩簧”戏,那时,人们常在劳动时唱民歌对对子,这种两个人的对子戏,后来演变成为七八人表演的折子戏,以小生和花旦为主,并逐渐流传到无锡;1921年,“滩簧”更名为“常锡文戏”,戏中增加了老生、老旦、丑角等人物。解放后,由于许多著名的“滩簧”艺人都住在无锡,而无锡锡剧团的《珍珠塔》一剧又深得群众好评,锡剧就成了“滩簧”在新时代的新称谓,但“锡剧源头在常州”已在戏曲界形成共识。

  傩舞:溧阳社渚镇的傩文化目前已发现有3种表现形式:嵩里跳幡神、蒋塘竹马灯、乘马圩跳祧神。“跳幡神”是一种祭祀歌舞,相传起源于明末清初,主要用于年终岁首祭祀山神、求祥纳福,是南方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交融的产物。“竹马灯”相传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当地人民为祭奠反朝廷义军将士及战马而创立的,后演变为春节、元旦等节日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表演。“跳祧神”是一种祭祀舞蹈,起源于明朝中期的祧神庙会,通过表现神灵们精湛的武功,来象征天堂地府的神灵团结友爱,百姓安居乐业。3种表现形式至今均基本保存完整,目前各有六七十人从事其表演,成为苏南地区不多的几项活态傩文化遗存,在长三角地区也相当罕见。

  留青竹刻:起源于唐代。竹刻家仅利用薄薄的一层竹青和衬托竹青的红色竹肌,巧施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不留的技艺,使作品现出层次明暗浓淡,翻转掩映,给人以文静、淡雅、清秀、高雅古朴的艺术享受,已成为常州一绝。史料专著上称:“清末,江苏常州留青竹刻独占鳌头。”

  此外还有被称为“乡土奇葩”,距今3000多年历史的手绘梳篦、流传于溧阳地区的太平军锣鼓、刘海粟表妹杨守玉创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乱针绣等等。

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6. 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一.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希黄迹已陈,妙手削轻筠”,常州留青竹刻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常州地区传统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白氏留青竹刻博物馆全馆约400平方米,收有200余件藏品。一楼为留青竹刻历史、作品的展示。常州梳篦“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齿尖润滑、下水不脱的常州梳篦之所以声名远扬,就在于其匠人选材讲究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2008年6月,常州梳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州梳篦博物馆(常州梳篦厂内),集中展示了梳篦的工艺历史、杰出成就和瑰丽风采。金坛刻纸刻纸是流传于常州金坛地区的一种颇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术品种,生成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993年12月,金坛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刻纸之乡”。在2019年5月举办的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首次公开展出了长达4.8米的金坛刻纸作品《龙城古运河》,再现了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沿岸的历史风貌、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孟河斧劈石盆景斧劈石是山水盆景中主要石料之一,多产于常州、丹阳一带。表面的皴纹好似中国画中的“斧劈皴”,由此得名,形状修长、刚劲,造景时做剑峰绝壁景观,雄秀兼备,色泽自然。2016年,孟河斧劈石盆景制作工艺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顶目名录。龙泉印泥始创于康熙年间的常州龙泉印泥,朱红发亮,鲜艳夺目,遇冬不凝固,逢夏不渗油,芳香四溢,永不褪色,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杭州西泠印泥、福建漳州八宝印泥,并称为中国三大印泥瑰宝,享誉华夏书画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7. 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董永传说、白太官传说、常州吟诵、天宁寺梵呗唱诵、乾元观道教音乐、泓口丝弦、太平军锣鼓、跳幡神、谈庄秧歌灯、巨村舞龙、溧阳竹马灯、跳五猖、冻煞窠、跳祠山、指前鱼灯、太平龙灯、马灯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8. 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常州吟诵、《董永传说》、常州梳篦、锡剧、留青竹刻等。
1、常州吟诵
常州吟诵,又名吟诵调,是常州的传统音乐形式,用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话吟诵。介于唱和读之间的吟唱古典诗词文章的艺术。它横跨文学、音乐、语言三门学科。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员,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吟诵艺术属“小众文化”,与古琴、昆曲相仿,标志着民族文化的最高水准,具有文学、音乐、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常州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的音调(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
常州吟诵是中国古代诗歌吟唱形式流传于今的重要见证,它不仅展现了历史上文人阶层吟诵音乐的风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吴语的音韵特色,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古时期南方诗歌的演唱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2、《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是中国古代第五大爱情传奇,第五大民间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
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2006年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万荣县文化馆、东台市文化馆、常州市金坛区文化馆获得“董永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3、常州梳篦
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江苏省常州市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古代妇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传统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
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
篦箕和木梳从原料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传承单位为常州梳篦厂。常州还有著名的篦箕巷。
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锡剧
锡剧,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
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08年6月7日,锡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03。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市锡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锡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5、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的竹刻艺术。
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留青竹刻是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留青竹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锡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州梳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永传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州吟诵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