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碳战略给绿色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2024-05-21

1. 中国双碳战略给绿色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中国双碳战略给绿色发展带来如下的机遇:
一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双碳”目标将推动我国工业制造业尤其是初级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并将大大增加绿色发展相关新技术的研发投资,巩固我国在此领域的优势地位。
二是加速我国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进程。通过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更清洁的能源,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倒逼能源清洁转型的同时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

三是加快高耗能、重化工业等产业去产能和重组整合步伐。钢铁、石化、建材、水泥、有色金属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产能扩张力度将受到较为严格的碳排放限制,产能退出和压减速度加快。而且,产业内技术、设施更为先进的龙头企业有望进一步占据竞争优势,兼并重组整合趋势加强。
四是新增大量绿色投资需求,改善投资结构。为实现“双碳”目标将新增三大投资需求:新增大量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投资。
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为降低排放,需要新增大量清洁能源设备、低碳排放设备等技术改造投资;为实现快速降低碳排放,需要新增大量绿色、低碳、零碳等技术投资。这三大新增投资需求分布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众多行业领域。
五是有利于打破“碳壁垒”,推动产品出口。未来,在碳减排倒逼下,为满足本国环保团体要求并保护本国产业,部分国家或将碳减排与贸易联系在一起,动用“碳壁垒”、严格审查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可能性增大。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可打破“贸易壁垒”,消除出口产品被征收碳税的潜在风险。

中国双碳战略给绿色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2. 碳减排的政策背景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虽然没有达成任何具有法律意义的条款,但碳减排却依然是各国能源战略发展重点。中国为实现至2020年的碳减排计划,也将会陆续出台替代能源及低碳经济相关扶植政策,2010年有望成为政策密集出台之年。2009年末,《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率先通过奏响了2010政策年的前奏。

3. 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双碳下的可持续发展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开心][鲜花]:中国企业实现双碳下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如下,利用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减碳过程中的“乘法”效应,是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利用数字技术重塑组织和流程,改变传统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形成新的企业价值链,构建新型“软实力”。企业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更是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摘要】
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双碳下的可持续发展【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开心][鲜花]:中国企业实现双碳下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如下,利用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减碳过程中的“乘法”效应,是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利用数字技术重塑组织和流程,改变传统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形成新的企业价值链,构建新型“软实力”。企业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更是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回答】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相关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为您查询到在低碳环保的浪潮下,飞利浦显示器不断推动自身科技创新进程,推出了众多具备节能功效的商用产品,满足企业的“绿色”办公、运营、管理等需求,为落实“双碳目标”助力。飞利浦商用显示器在节能和安规方面拥有十分成熟的认证体系,系列产品通过了Energy Star8.0、TCO Edge、RoHS等多项权威认证。同时,其在产品选材方面也遵循了绿色环保的标准,并将环保属性贯穿从制造到废弃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所有主体塑料部件、金属外壳部件和包装材料均采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保证包装材料100%可回收,设备使用后85%塑料可回收;且产品外壳不含聚氯乙烯和溴化阻燃剂,无汞、无铅,可减少显示器对人体及环境的影响。【回答】

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双碳下的可持续发展

4. 双碳战略和双碳环保有什么区别

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中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努力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摘要】
双碳战略和双碳环保有什么区别【提问】
双碳战略是什么?双碳环保是什么?【提问】
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中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努力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回答】
“双碳”环保是指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回答】

5. 4.+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针对我们公司,谈一下节能环保方面的建议

对环保产业的变革主要是思维方式上的改变,环保产业原来也一直在提循环经济的概念,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末端治理,属于在主体经济上的附加,但是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之后,带给环保产业的应该是要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可量化的价值,不单单只是做社会上的效益,要产生一个可量化的经济效益。【摘要】
4.+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针对我们公司,谈一下节能环保方面的建议【提问】
对环保产业的变革主要是思维方式上的改变,环保产业原来也一直在提循环经济的概念,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末端治理,属于在主体经济上的附加,但是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之后,带给环保产业的应该是要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可量化的价值,不单单只是做社会上的效益,要产生一个可量化的经济效益。【回答】
双碳投资框架: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对应催化出能源替代、节能增效、循环再生、去能减排等投资方向。“碳中和”本质为通过减少碳源排放、增加碳汇吸收两大方式实现净碳排放为零,因此我们可以把双碳时代下的投资框架分为两大部分:(1)碳源方向,中国碳排放主要用发电侧(47%)和消费侧(53%)组成,其中发电侧排放主要由于燃煤引起,因此提高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发电项目投资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是最为主要的减排方式;而消费侧涉及工业、交通等细分领域,主要手段为全面推动电气化(能源替代)、节能提效、循环再生的实施路径。(2)碳汇方向,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植树造林增加自然界的碳吸收、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采用 CCUS 等人工固碳方式实现碳吸收。【回答】

4.+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针对我们公司,谈一下节能环保方面的建议

6. 每经热评|传统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可从三方面入手

每经特约评论员 陈雨墨 王颖晖
  
 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如何推动传统制造业积极融入“双碳”发展战略,加快绿色转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发现,我国传统制造企业绿色转型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影响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入开展。
  
 第一,企业绿色转型动力不足。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力和积极性受到其转型成本的制约。一方面,一些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存活,只能将短期利益作为自身发展的最大驱动力,从而忽略了环保的概念。另一方面,企业低碳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也给企业推动低碳转型设置了障碍。以公开披露的某集团公司为例,若按国家标准排放污水,需要投入2亿到3亿元购置污染物处置设备等,且每年设备运转费也高达1亿到2亿元,这必将耗费企业大量资金而使企业利润降低。很多制造企业在权衡治污成本后,往往缺乏对绿色转型进行投资的动力。
  
 第二,企业绿色转型模式不清晰。制造业企业无一例外地与国家经济发展和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们的绿色发展不仅是贯彻实施中央决定部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不少企业在其官网声称要推进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但并未真正将口号付诸行动。企业的绿色转型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将企业自身利益与 社会 大环境和国家政策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利益与 社会 效益的协同。
  
 第三,企业绿色转型技术能力不足。不少企业在绿色转型的技术创新方面存在根基薄弱的问题,同时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相关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途径。但当前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依然滞后,制约了企业的绿色转型。数据显示,在东南沿海城市具有代表性的2608家制造业企业样本中,89%的企业处在绿色转型升级的 探索 阶段;8%的企业处于实践阶段,对重要核心技术装置和主要业务实施绿色低碳改造升级;仅有3%的企业处在绿色转型深化发展阶段。企业虽迫切希望利用技术创新的手段实现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但由于企业存在着转型资源匮乏、人才缺失、数字化技术运用程度较低等问题,从而导致“转型难”“转不动”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其二,企业要主动探寻适合自身的转型模式。企业实行绿色转型需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企业与 社会 、企业与自然环境以及企业内部关系,以达到“三方平衡”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企业应加大与政府部门的交流,寻求相关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其次,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优势,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推进技术改革和 科技 成果转化,发展“专特新”产品,积极引进先进的绿色技术,培育企业自主绿色品牌;最后,企业还可利用自身优势,扩大经营范围,改变发展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走出一条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其三,企业要利用数字化赋能绿色转型。推进绿色创新是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基础。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工作部署,《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企业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绿色发展新动力。围绕“双碳”发展目标,企业可以聚焦 科技 创新,将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将“制造业”转化为“智能制造业”,通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绿色制造与管理,推动互联网与企业融合发展,最终提升企业绿色低碳生产水平。
  
 (作者单位系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每日经济新闻

7. 全国首个共享两轮碳减排企业标准出炉

  梁长玉报道 近日,在国内众多专业机构的支持下,哈啰完成全国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碳减排量核算的标准开发。该标准可用于核算全国范围内共享单车及共享电单车的减排量。依据该标准,共享单车的减排量系数(缺省值)为33.88克二氧化碳/人/公里,共享电单车的减排量系数(即“缺省值”)为35.01克二氧化碳/人/公里。据悉,哈啰将每年更新一次共享两轮减排量系数,供全行业参考。 
        骑行用户有了碳减排标准可参照  
    当前,随着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正有序推进。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被认为在交通领域践行节能低碳的重要举措之一。与此同时,近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启动上线一周年,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推进。为了提升 社会 公众的绿色出行意识与意愿,让个人“碳账户”的价值有精确的衡量标准,在多家专业机构的支持下,哈啰推进共享单车及共享电单车碳减排核算的企业标准编制工作,并于日前宣告完成。 
    根据中国交通出行状况,以基准线排放减去项目自身运营排放的方式,哈啰核算共享两轮每公里骑行的碳减排因子,并最终得出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的减排量系数。这意味着哈啰骑行用户有了碳减排的参照标准,企业也能以此系数为用户提供更多元、精准的荣誉激励和福利激励。 
    针对该算法标准与成果,近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企业相关负责人参与了专家评审会。专家认为该方法学核算标准科学、合理,具有普适性,适用于全国同类减排行为的减排量核算。 
    碳普惠研究专家、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聂兵表示,该碳减排企业标准,在碳普惠领域起到行业带头作用,全面体现共享两轮对于低碳经济的价值。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碳普惠业务主管史丽颖认为,这一方法学有助于建立个人共享两轮出行的“碳账户”,可展望逐步应用于共享两轮领域。 
    中环联合认证公司上海副总经理翟吉人认为,该标准严格依据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开发方法学的基本原则,达成完整、全面的方法学成果。“哈啰未来有关共享两轮碳减排的研究,还可考虑回收利用、新能源充电、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他建议道。 
     哈啰将定期更新减排量系数  
    评审会上,专家们还建议哈啰定期更新减排因子,将共享两轮的减排方法应用到全国的碳普惠事业中。对此,哈啰骑行行业研究中心负责人刘芳表示,未来哈啰将每年更新一次共享两轮减排量系数,供全行业参考。据了解,哈啰还将建设碳排放监测系统,逐步减少企业自身的碳排放量。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创新业务部总经理张辰表示:“哈啰的碳减排方法学和标准的研究,能够丰富碳普惠市场的交易产品,激励公众减排行动。”据她介绍,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哈啰在今年6月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碳普惠、碳中和、“碳账户”等方面开展合作。双方将以该方法学为基础,合作 探索 共享两轮“碳账户”项目开发,推广面向公众的骑行碳减排认证等方面的落地应用。 
    去年8月,哈啰宣布面向数以亿计的注册用户搭建一套基于低碳出行的个人碳积分系统,为每位用户创建一个记录碳减排情况的“碳账户”,用户的骑行里程数被转换成碳积分“小蓝C”,分值累积到一定额度后,可达成不同类型的公益成就或兑换绿色出行福利。不久之前,有机会得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认可的碳减排证书,成为拥有哈啰“碳账户”的骑行用户的新权益之一。该证书正是以前述共享两轮碳减排企业标准作为认证的基础。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哈啰单车及哈啰助力车已进驻中国超450个城市(含县级市),用户累计骑行里程达423亿公里,累计减少碳排放量194万吨。(企业供图) 

全国首个共享两轮碳减排企业标准出炉

8. 全国碳市场预计明年启动,高耗能行业将逐步纳入

   
         
     文 | 《 财经 》记者 徐沛宇   
     编辑 | 马克  
      
    从2017年开始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入收尾期。 
      
    11月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结算办法”)两份征求意见稿。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时间截至2020年12月1日,结算办法的征求意见截至2020年11月11日。 
      
    两份征求意见稿披露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则。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的主体为: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以及其他产品。 
      
    多位业内人士对《 财经 》记者表示,全国碳市场开始运行还有待操作细节出台和硬件设施完善。  全国碳市场初期运行将只纳入火电一个行业,交易范围仅含二氧化碳一种温室气体。 
      
    “现在努力的方向是明年实现交易,一些大型企业也是按照明年开始交易做准备的。”碳市场咨询投资机构中创碳投公司事业一部总监李丹对《 财经 》记者说。 
      
    目前看来,全国碳市场有望在明年年底之前开展实质运营。届时,新能源企业可将自己减少的碳排放出售给火电企业,帮助其实现减碳指标。在碳市场纳入的行业增多后,会有更多的类似交易行为。 
      
    按照目前的交易标准计算,风电、光伏企业可售减碳量能带来每度电1.3分—7.4分钱的收益。 
      
        
      
    此次发布的管理办法提出,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或生态环境部另行公布的其他减排指标,抵消其不超过5%的经核查排放量。1 单位 CCER 可抵消 1 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用于抵消的 CCER 应来自可再生能源、碳汇、甲烷利用等领域减排项目,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组织边界范围外产生。 
      
    这意味着,  管理办法确认,CCER抵消机制是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和风电等减排项目可以将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在全国碳市场出售,获取经济收益。 
      
    CCER的全称是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即中国核证减排量。 
      
    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参与自愿减排的减排量需经国家主管部门在相关交易登记簿登记备案,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也就是说,CCER进入碳市场交易需要审批认证。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于2012年6月13日发布实施,CCER项目开始审批。由于CCER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2017年3月, CCER项目的备案申请暂停受理。与此同时,当时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表示将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相关条款。 
      
    此次发布的上述征求意见稿称,对CCER的管理规定将另行出台。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进展尚不得而知。 
      
    CCER审批重启和交易的细则仍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国家能源集团旗下龙源碳资产公司曾启动全国第一个CCER项目开发和交易。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 财经 》记者表示,业界恢复了对CCER交易的信心,但具体实施细则何时发布仍没有时间表,希望尽快出台。结合碳市场的需求和CCER的补充定位,预计未来获得审批的CCER项目将比较有限。 
      
        
    龙源碳资产公司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  全国的CCER累计签发量为4980万吨,可满足各试点碳市场抵消要求的CCER仅约1500万吨。而各试点地区的年度碳排放配额量远超这个数,例如湖北、广东等每年配额都超过2亿吨。 
      
    已经获得审批的CCER现货在未履约之前,可以在试点地区的碳市场多次交易。据资讯机构智汇光伏创始人王淑娟计算,按照目前各地CCER交易标准计算,风电、光伏项目可通过交易CCER带来每度电1.3分—7.4分钱的收益。 
      
        
      
    业内人士认为,全国碳市场CCER交易的积极性要大幅提高,有两个影响因素:  一是收紧火电企业的排放基准线,提高其采购CCER的需求;二是增加纳入碳市场的行业,增加被管控企业的数量。 
      
    2017 年 12 月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是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标志。该方案明确全国碳市场运行初期只管控火力发电行业的碳排放。 
      
    目前看来,全国碳市场初期将实施灵活总量控制模式,采用基准线法分配配额,不限制纳管企业产量,也就是说不限制总的排放量。目前尚未发布全国碳市场给火电企业的排放基准值,未确定各地各企业的排放配额发放标准。 
      
    业内人士认为,主管部门对煤电机组的排放基准值肯定将逐年收紧,推动其减排的同时,也会促进对采购CCER的需求。 
      
    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认为,全国碳市场采用灵活总量是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矛盾,是一项短期措施。碳交易本质是总量控制下的交易,为了强化碳交易机制减排成效,应尽快研究确定碳市场排放配额总量,优化基准线标准。 
      
    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福建和深圳八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部分试点地区除了纳入火电企业外,还纳入了交通、航空等领域的企业。  全国碳市场运营后,试点地区的碳市场短期内将继续运营。区别在于,火电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在全国市场进行,其他行业的碳市场继续在试点地方运行。 
      
    全国碳市场将在试点地区的基础上,择机增加纳入碳市场的行业。但目前没有时间表。 
      
    2017 年 5 月,国家在江苏、四川两省进行配额分配试算的过程中,首次公布了发电、电解铝、水泥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初稿。李丹表示,“十四五”期间,其他比较成熟的高耗能工业行业,比如电解铝、水泥以及其他工业行业等有望逐步纳入。 
      
    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