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何放着眼前的江南江北大营不打,却非要去北伐和西征呢?

2024-05-13

1. 太平天国为何放着眼前的江南江北大营不打,却非要去北伐和西征呢?

因为当时的太平没有那个军事实力去攻破江南江北大营。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也是最后一个建立的农民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随后举行了大规模的西征和北伐。但是却对当时南京附近江南江北大营无动于衷。而江南大营有驻军一万多人,目标是监视南京城内的一举一动,以及阻止太平军往东向苏杭区域发展力量;与此同时,清廷在扬州建立了江北大营,军力也是一万多人,目标是守住京杭大运河的要塞,同时阻止太平军沿此北伐和往东朔方向发展力量。

江南江北大营的目标都是限制太平天国发展,不让其向北京方向发展。两座大营就犹如扎在太平天国的两个眼中钉肉中刺,但是太平天国却没有那个实力,于是只好开展北伐和西征,然后再集中兵力去拔除江南江北大营。

洪秀全等人从广西打到南京,经过了与清军的多次战斗,那时太平天国号称有五十万大军,但是能够上战场的实际上只有十万多人,并且这些人擅长的是丛林山地作战,而不是城市攻坚战。而江南、江北大营自建立开始,就开始修建各种防御工事。而那个时候,火枪还没有普及,如果太平军贸然进攻两个大营必定会遭受极大的代价。

为了让太平天国有一个可以生存的空间,同时也为了得到资源和缓和军事压力,杨秀清等人做出了北伐和西征的决定,而对江南、江北大营则采取防御的战略。

太平天国为何放着眼前的江南江北大营不打,却非要去北伐和西征呢?

2. 太平天国为何执着于北伐西征却放着江南大营不去打?

要想解释太平天国为什么留着江南、江北大营不打,而是先选择北伐和西征。就要先搞清楚江南、江北大营到底是个什么鬼,以及西征和北伐的目的。
第一,江南大营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所谓的江南大营,指的是太平军定都南京后不久,清军的绿营兵在南京郊外的孝陵卫设立的一座清兵大营,起初有一万人,后来增加到了十多万。设立大营的目的,是为了让南京城内的太平军不能继续向东进攻苏杭地区,将太平天国的势力堵截在南京一线。
第二,太平军为什么不拔掉江南大营?
不是不想拔掉,而是拔不掉。江南大营就是南京城外,对太平天国的威胁非常大。这座大营设立后,太平军就想过立刻拔掉它。但是太平军始终打不下江南大营,后来就放弃了围攻计划,转而开始策划北伐和西征的方案。对江南大营采取守势。
第三,太平军为什么打不下江南大营?
从大湟口起,江南大营的统帅向荣就跟太平军打交道了。一直以来,双方旗鼓都是相当,一般而言,谁进攻谁吃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土木工事比较成熟,而火炮技术比较落后,进攻一方在面对防御工事时,往往没有什么好办法破坚,硬攻又很吃亏。并且最关键的是,清朝实力比太平军强太多了!而太平军当时又只据有南京、镇江、马鞍山、芜湖这四城。因此以当时太平军的实力来说,跟江南大营死磕是非常不划算的。
第四,为什么要西征和北伐?
太平军北伐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将清军的包围南京的兵力吸引走,减轻南京的压力;二是以精兵搏一把,万一成功了呢?至于西征的目地则很明确,第一也是吸引清军西调,减轻南京的压力,第二是扩张地盘,有地盘才有兵力和财政收入,才能缩小太平天国与清朝的实力差距。第三是为了控制长江中游,巩固长江下游。
因为自古以来,北方王朝想要灭掉建都在南京的政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顺长江东下,一举攻破金陵城。历史上的江南王朝里面,坚守最久的是南宋,其次是东晋。这两个南方政权的战略就是以襄阳为中脊,以江汉为缓冲,串联东吴和西蜀,形成一条完整的防线,让北方政权无处可击。
太平天国当时实力偏弱,虽然号称有五十万之众,但实际上能打的人,估计不超过十万。这些人如果不西征,傻不愣登的待着南京跟江南大营死磕,怕是死的快。而只要西征,纵然力量有限,可能打不到襄阳,但只要能打到武昌或者安庆,再收复淮南地区,先达到三国时期东吴或者南北朝时期南陈政权的程度,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五,太平军不怕江南大营威胁南京吗?
一开始还真的很怕,毕竟敌人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而且江南大营还主动攻打过南京城,让洪秀全和杨秀清感到非常不安。
到了后来就不怕了,为啥呢?因为杨秀清发现所谓的江南大营完全就是一群垃圾,长江北面的江北大营比江南大营更垃圾。
具体垃圾到什么程度了呢?可以用著名民间哲学家窃格瓦拉的一句话来形容:里面个个都是人才……
太平军攻破南京城时,南京城内有个马寿龄的文人不相信粤匪能成功,就留在城内期盼着王师(清军)能杀回来。当江南大营攻城时,马寿龄以为胜利在望了。结果等太平军打退了清军的几次进攻后,清军就再也没来了。(太平军也没有主动杀出去)于是,太平军和城外的江南大营开始对耗。这就让城内盼王师归来的马寿龄非常苦闷了。
他是左等也不来,右等还不来。后来这位清朝粉铁实在是等不下去了,就找了个机会溜出了城,逃进了城外的江南大营。这一进大营,马寿龄算是开了眼界了。
原来,江南大营中除了个别比较精锐的部队还保持了战斗力之外,其余的部队基本上就是在玩养生。官兵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十七件事:盖房子、栽花、种树、叠石头、养鸟、养狗、编篱笆、搭棚子、抽鸦片、听小曲、买玉石、买字画、赌博、下棋、装病、搞基,做买卖。并且这些还都是比较老实的士兵的日常工作。某些品行恶劣的兵,更是堪称十毒俱全,像什么杀人放火、抢劫、内讧、抢军火库等等,这些放在以前要掉脑袋的事,江南大营的兵也全都干了。
看到江南大营士兵的日常生活,让马寿龄这个铁杆清粉都忍不住了。于是在私下里,他偷偷的说了一句掉脑袋的话:“翻羡贼人法令严、手乍持枪头已悬”。意思就是说,这帮朝廷的官军还不如太平军那帮土匪,官军比土匪还要土匪。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江南大营的资料,主要是马寿龄的个人记载,而他是没有到过江北大营的。那么,江北大营如何呢?根据琦善写给朝廷的奏疏,他认为应该把太平军引到江南大营方面,以减轻自己的压力。由此来看,江北比江南还要烂……
总的来说,太平军不打江南大营而西征,在选择上是无奈之举。因为太平军在西征前没有足够的兵力攻破江南大营,与其在南京跟江南大营死磕,还不如选择西征,扩充领土、兵马和财源。等到西征之后,太平军的实力扩充了几倍,再回过头来打江南大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江南大营对太平军来说,短时间内也不是最大的威胁。因为江南大营是陆军,而破南京需要水师。相比之下,太平军更怕曾国藩的湘军。一是湘军的战斗力比江南大营的鱼腩部队强,二是湘军有水师,对太平军是很大的威胁。
至于说西征到底对不对,从结果来说,太平军的西征很成功。后来太平天国的失利,主要是内讧造成的,跟西征没有关系。而北伐嘛,尽管很多人都认为太平军选择北伐是臭招,但是让太平军这种后勤极烂的部队来说,如果大举北伐估计死的更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3. 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为何无法打败太平天国?

华夏大地,晚清末年,民变丛生,风云激荡,风云之中有一场农民运动声势浩大,席卷南北,这一场农民运动就是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初,洪秀全,杨秀清等人自广西金田揭竿而起后,聚集军队,一路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克武昌后,沿长江顺流东下,兵威大展,节节胜利,破九江、平湖口、打安庆、攻芜湖,最终围猎金陵城下,饮马秦淮河上,之后占领金陵并改名为天京。


此种情况,咸丰帝自然惊恐万分,遂大力调兵遣将,围攻太平天国。咸丰三年,钦差大臣向荣领兵一万多人,在南京城东孝陵卫驻守,是为江南大营。琦善则领兵一万多人在扬州郊外驻守,是为江北大营。


之后,咸丰帝除连连严旨催促琦善、向荣等加紧围攻外,还不断遣将调兵,自各省抽调兵力,增援江南、江北大营。于是,太平天国危急万分!


由此可见,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实力雄厚,彼时太平天国初定天京,地盘仅有天京、镇江、扬州三座孤城。但是为何实力强大的清军没有最后打败太平天国的寥寥几座城池呢?没有最后打败太平天国的寥寥几座城池的原因自然很多,比如太平天国将士英勇无比,江北大营的清军八旗战力不强等等,但其中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关键原因!


在说一此原因之前,必须先说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西征行动。1853年5月19日,派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战船千余艘,兵员两三万人,自天京溯江而上西征。西征的最大原因,就是太平天国建国初期因缺粮而导致的“粮食危机”。


那么西征解决了“粮食危机”吗?据史料所载,洪秀全给西征太平军下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夺取江西、安徽的粮米,以解决天京的粮食危机。


太平军在西征中,也的的确确是按照天王的部署对“钱粮广有”的江西南昌城进行大举攻打,但攻打一个月仍未成功,于是迅速转向,抽出部分兵力,先后攻占南昌附近丰城、瑞州、饶州、乐平、浮梁、彭泽等州县,奋力抢粮。在南昌附近还曾对富户地主等实行“计亩征粮”政策,“在乡间计田一石,或出谷一石二石不等,分与无田者食,于是有田者多受累”此种政策当然深得“贫下中农”喜爱支持,据江苏上元(今江宁)李滨撰《中兴别记》所载:“东至饶(州)、广(信)、南至抚(州)、建(昌),钱米日至”。

如此一来,粮食问题解决!据南昌及其附近县志所载:“六月初一日(1853年7月6日)贼船四十余只,重载回江宁。”“六月二十八日(8月2日),贼重装船顺流而下。”1853年8月11日,“寇饱帆张,辎重船数百只,探闻已扬扬然出湖口”,总之,辗转反复之后,太平天国西征部队将清廷积聚的16万石粮食统统运达天京城。


人是铁,饭是钢,有了粮食,太平天国自然皆大欢喜。太平军西征圆满地完成了西征战略的第一个任务,保证了天京的粮食供应。所以现在可以回答上文提到的为何江北江南大营没有最后打败太平天国的寥寥几座城池的关键原因,那就是之前闹“粮食危机”的太平天国,由于西征大军的在清廷地盘抢粮和运粮成功,因而有了充足且源源不断的粮食接济供应,太平天国军民自然干劲十足,力气十足,斗志十足,所以太平天国城池在江北江南大营攻打下可以坚不可摧,固若金汤,稳如泰山!

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为何无法打败太平天国?

4.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翻阅历史典故,太平天国时期非常的厉害。那个时候每天都在打仗,为的是占领地盘姑姑扩大自己的领域。可是太平军不敢和清军区去对抗,单看江南大本营从本质上来说只是攻击性的一个堡垒。江南大营的组成其实就是从广西追过来的一只清朝军队。


两支队伍没有对战,很多人都觉得纳闷?但是江南大营就驻扎在太平天国的城外,这支队伍不去攻打,但是也不撤走,就在这里恶心着太平天国。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如果两军在对弈的时候,太平天国一定会占下风。因为江南大营的防御是非常好的,并且武器精良,所以说如果双方打起来太平天国损失会非常的大。


其实在那个时候太平天国是一个新生的政权。主要想扩大自己的领土,并且还要增加人口。在经济上也不是特别的强,所以对于江南大营的到来,太平天国还是有些害怕的。所以鉴于损失大并且没有油水,太平天国古此酒放弃了与江南大营的对战,其实这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至此导致太平天国想到去北伐西征。从根本利益上讲,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封建时期都是弱肉强食,当然太平天国也没有那么傻,不会做一些鸡蛋碰石头的事情。北伐西征只能带来利益,看来当时太平天国的领头羊还是比较聪明的。在战争时期不仅仅要有勇,还要有谋。才能够使一个国家鼎力并且能够繁荣昌盛。

5.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何放着江南、江北大营不打,却要北伐西征?

1851年,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村正式起义,不到三年时间,太平军就发展迅速,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并且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士气高昂,在攻占南京的时候不就就制定了北伐和西征的计划,但是围绕在南京周围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这两个心腹威胁,为何不先解决这两个威胁却要北伐、西征呢?

首先来说说何为江南江北大营?江北大营就是清廷为了狙击太平军北上组建的,在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不就扬州就相应地被太平军拿下,钦差大臣琦善赶到扬州,在扬州城外组建的军事组织,这就是江北大营。江北大营兵力在1万多人左右,后来增加到2万人左右兵力。

江南大营这是清廷为了对付太平天国,集结的最强的军事力量,由向荣和张国梁组建,大营在南京的孝陵卫,兵力在一万人左右,后期增加到6万人左右,江南大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堵截太平军东下,确保浙江赋税之地的安全,还有伺机收复南京。

这两座大营的人员构成是八旗和绿营为主,战斗力奇差无比,外国传教士记载:“这里不像军队,军营像集市,士兵吃喝玩乐,抽大烟嫖赌俱全”,但是即使这样想要马上彻底消灭江南江北大营还是没法办到的。

太平天国攻占南京的人数,记载说是战船万艘,人数60万,但是这里面的真正能战的人数就大打折扣了,因为根据冯云山制定的策略,太平军是全员皆兵,就是说全家老幼都算上,60万人里,真正能打的有5万就不错了,再有就是太平天国的补给后勤非常的差,在打下南京后,太平天国基本就没有后方基地,就是占据一座孤城。

所以太平天国就急需开拓生存空间,生存是最关键的所以西征被放在主力,因为西征韦德就是占据大片江南富饶之地,这样才能获得足够的钱粮和兵员,北伐主要是为了牵制清军主力南下,让江南江北大营人数没法持续增加,能分摊一下压力,所以选择先放置不管的策略是很正确的,因为太平天国消耗不起,所以只能先进行北伐和西征了。小伙伴们有啥看法,欢迎留下评论哦!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何放着江南、江北大营不打,却要北伐西征?

6. 太平天国攻克南京后为何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呢?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建国号太平天国,十余天后向荣率50000名清兵自武昌追至,驻军于孝陵卫,成为江南大营。然而在太平军攻克南京后,随后太平军组织了最精锐的军力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却没有围歼南京城下最大的威胁——江南大营,自然这个当时太平军所处的综合环境有关。


作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战略上。
我们要知道,自1851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从广西金田发动起义以来,一直到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一直以来都处于清朝的围剿中。也就是说,太平军自起义以来,一直都处于不停地转战中,根本没有自己的地盘。
随着太平军实力的不断壮大,太平军需要扩大自己的地盘,以此来巩固自己政权的基础;在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当时南京周边地区仍处于清政府的控制之下;如果太平军不及时的扩大战果,很有可能再次面临被清军从四面包围的危险。
从统筹战略上来讲,在太平军攻克南京后,立即组织最精锐的军力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一方面为了希望可以一举直插清朝的心脏首都北京城,此举一旦成功,可能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时间,另外一点北伐迫使清朝抽调大量的精锐兵力用于京城的防务,这样便于巩固新生的太平天国政权。
西征西征一方面可以消灭天京城来自于西面的清军压力,另外一面方进军两淮地区,太平军除了可以获得广大的战略空间外,还可以获得两淮地区广大的粮食产区。


因此,从统筹战略上来讲,太平军在攻克南京后,立刻北伐、西征;从宏观上来讲,此举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第二、太平军小农阶级的局限性。
以洪秀全为主导的太平天国为何在坚持了14年之后,最终还会灭亡,从根本原因上来讲就是太平军小农阶级的局限性。


在太平军攻克南京城后,太平军的这些领导们就开始各种贪图享乐或者争权夺利,以洪秀全为代表,自称:“天王”,开始沉溺于酒色之中,丝毫没有进取之心。
至于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为代表的,已经开始面和心不合,私下开始为了争夺权力产生争斗。
因此,受限于小农阶级的局限性,当时太平军根本没有意识到江南大营危害性。
对于一个缺乏长期战略眼光的新生政权来讲,太平军刚刚攻克南京城,就开始各种贪图享乐或者争权夺利,想要获得成功,自然不可能。

7.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呢?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呢?

8.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呢

太平军初起事时,士兵身份多是耕山、烧炭及制造木具为主的贫民及手工业者。除此之外,还有秦日纲、石达开率领参加起义的矿工,虽说不上乌合之众,但是战斗力比之一般的乡勇团练好不了多少。

太平军在起义之初的战斗并不顺利,遇到结寨而守的乡勇团练,都没有办法顺利击败,在永安一个县城被困半年余,坐吃山空,最后不得不拼力突围,虽然杀了一个回马枪,给清军造成了损失,但是太平军自身也是损失惨重。
此后太平军北上攻击广西省城桂林,一连打了33天,前后接战24次,因城池坚固没有打下来,打成了僵持战,不得不撤围北上。在北上进攻全州时,太平军因人设军,建设了一支特种部队——土营。

这个土营的工作就是土木工程,掘壕固守,遇到坚城,就暗挖地道塞以火药炸坍城墙,以此破城。虽然全州被打下来了,接下来道州也被攻克,但是太平军四处游击,屡屡遭到痛击。太平军的前途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在清军前追后堵的困境中,迟迟不能打开局面,一旦被清军咬上,就可能全军覆没。

因此,太平军在道州开了高层领导会议,有很多人希望打回广东老家,严防死守。杨秀清以为这种做法不妥,如果太平军打回广东,是变主动被被动,清王朝集中全国军力一掷千均之力,太平军安有胜算?
杨秀清在这次“道州会议”上提出了关键的战略:全军朝长江流域沿岸地区机动攻击,借助于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难以被清军包围。如能进入沿岸驻守,再分派诸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使败了,也可以借助舟船之利迅速逃到下一个方向(李自成的战术),增加清军围剿的成本,使太平军在于清军消耗中逐渐壮大。“道州决策”统一了作战指导思想,今后的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实际上都是在执行这样的战略。

随后太平军在湖南省城长沙的攻击作战中又失利了,先是萧朝贵偷袭、再以太平军全军猛攻长沙81天,依然攻克不下来,萧朝贵阵亡,战争又打成了僵持。太平军不得不再次撤围北上,流动作战。
于此可见,太平军虽然有了明确的战略方向,但攻坚战术和能力很差,只能依靠土营挖地道这种已经用了几千年的攻城土法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太平军的进军速度。后期太平军最终在北伐的战场失利,也是因为攻坚能力的缺失,遇到坚城都选择绕城而过,使得清军大集于京师周围,以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并消灭了北伐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