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的学术科研

2024-05-10

1. 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的学术科研

作为理科学院,我院重视基础课教学。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高等数学”、“工程力学”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学院承担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数学、力学、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和本院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任务。科研工作以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主。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厅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高校科技进步奖4项。在我院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多次在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先后共有7个队获得国家级奖项。近3年来,科学研究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省部级科技项目15项,学校学术梯队及特色研究方向基金项目2项;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1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1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239篇,有55篇论文被SCI、等多种著名国际检索系统收录。论文发表刊物涉及10多种国际著名刊物以及《数学学报》、《数学物理学报》、《物理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工程力学》、《振动工程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等20余种国内核心期刊。目前,已经形成泛函微分方程及应用、半群理论、差分方程、结构非线性分析、新型材料结构力学、非线性微分方程数值解、新型碳材料的性质及应用、运筹与控制、结构热弹性稳定性等10余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的学术科研

2.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的所获荣誉

2010年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2009年荣获国高校学报优秀编辑质量奖  2008年荣获全国高校优秀学报称号  2008年荣获甘肃省优秀期刊奖  2006年荣获全国高校优秀学报称号  2005年荣获甘肃省优秀期刊奖  2004年荣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期刊一等奖  2003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  2000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0年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1999年荣获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 期刊评比二等奖  1999年荣获全国机械行业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1999年荣获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期刊奖  1997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1995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评比一等奖  1992年荣获CUJA综合数据质量二等奖  1989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二等奖

3.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术科研

 省级重点学科:2个甘肃省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甘肃省二级重点学科:有色金属冶金及新材料学科建设情况:1998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顺利利通过省级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2001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及新材料”二级重点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与“有色金属冶金及新材料”重点学科接受了甘肃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2002-200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进行的终期评估验 收,评估验收结果为“完成达标”。200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及新材料”二级学科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2006-2010年 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一级学科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建设情况:1998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材料学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5月,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接受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 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评估结果为“合格”,处理意见为“继续行使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范围原有3个二级学科基础上,自主增设了“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建设情况:2003年10月,经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冶金物理化学(二级学科) 有色金属冶金(二级学科)建设情况1990年焊接学科、铸造学科分别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权根据国务院新的学科目录,原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焊接学科、铸造学科合并更改归入材料加工工程学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学科更改归入材料学学科。2001年,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2003年,有色金属冶金学科、冶金物理与化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自主增设了“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材料工程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省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甘肃省高新材料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本科专业:5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冶金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建设情况:1958年设机制专业,1959年增设铸造专业,1965年增设焊接专业,1971年增设金属热处理专业。1998年6月,根据国务院新的学科目录,原焊接、铸造、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取消,合并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改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1998年增设冶金工程本科专业。2001年增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2002年新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2003年,申报成功“甘肃省――高新材料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增设“焊接技术与工程”特色专业。  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8成立了;2008年8月,顺利通过了由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建设评估验收。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1月被科技部批准成立,依托兰州理工大学进行建设。2005年4月,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建设期验收。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命名为“有色金属合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兰州理工大学进行建设,其前身是“甘肃省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加工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2006年5月,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建设期验收,并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名义正式开放运行。11月正式更名为“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2008年1月,经甘肃省经济委员批准成立。甘肃省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工程实验室: 2009 年 8 月由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术科研

4.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的现任领导

赵万勇,男,汉族,1962年3月生,甘肃省武威市人。现任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无党派,硕士研究生。先后于1982年、1989年获甘肃工业大学流体机械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7月评聘为副教授,2002年7月评聘为教授。1993年5月任流体系副主任,1996年任甘肃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后改为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2001年10月任院长,2010年7月8日,被任命为学校图书馆馆长。甘肃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兰州市第十届和第十一届政协常。主要从事流体机械专业的教学、科研和成人教育的行政管理等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了《叶片泵原理与设计》、《流体力学》和《水机建模及CAD》等多门课程,教学督导优秀,被评为校级教学骨干,并指导多名硕士研究生;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1200S56型双吸离心泵”获甘肃省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HD400-160X2型多级离心式石油化工流程泵”获甘肃省199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提高黄河水系用泵叶轮使用寿命的技术研究”获甘肃省1999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发表论文40余篇。

5.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院领导

路文江,教授,博导。教育部金属材料与冶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焊接学会堆焊与喷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理事、甘肃省高等院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高专评估专家组成员、《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编委。主要从事表面改性技术与涂层材料、金属焊接性、非平衡快速凝固薄带制备等方面的研究。兰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兼材料学院院长。兰晔峰,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任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全面负责学院党委工作,分管学院行政及学生工作,并从事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工艺方面的研究工作。李旭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59年12月生于上海。留英、留美博士。1985年7 月在西安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1年初到英国 Sheffield 大学的结构完整性研究所( SIRIUS )进行访问研究。随后,在英国 Open大学材料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研究。1998年初赴美国 Utah大学冶金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7月由美国归来,为兰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研究生管理工作。阎峰云,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62生,中共党员。于 1983年7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留校任教;1990~199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铸造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学科及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工程,主要进行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方面的研究。为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与实验室管理工作。寇生中,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学位,1962年10月出生。1992年于哈尔滨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 年在兰州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金属的凝固理论、热型连铸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和新材料开发工作。为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基地建设和科研管理工作。杜雪岩,男,副教授,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71年3月生。2000年6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02年9月作为客座研究员到日本山口东京理科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并获得JSPS的资助。2005年9月回国到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专利4项(其中国外1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科研方向:纳米磁性材料、纳米传感材料及固体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管理工作。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院领导

6. 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学院领导

 邵兵,男,汉族,副教授,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甘肃天水秦安人,出生于1969年12月15日,中共党员,工学硕士研究生。1988.9—1992.6,在兰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96.9—1999.6, 在兰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92.6—2000.3,毕业留校,在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原理及零件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2000.3—2001.10,担任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原理及零件教研室主任、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2001.10—2007.4,任兰州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2007.4—2008.1,任兰州理工大学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主持工作);2008.1—2010.10,任兰州理工大学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2010.10,任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杨 萍 女,教授,1964年11月出生, 2006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并获博士学位,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 主管本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表论文40余篇,负责完成纵横向课题11项,曾获得省计算机应用成果二等奖、省计算机应用软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电子信息系统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优秀成果一等奖各一项。副主编、参编、自编教材各一部。现主要从事CAD/CAM、特种环境下的机器人开发、虚拟设计及仿真的研究。 刘军,男,博士,教授,副院长。2005年5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3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7-2005年工作于兰州交通大学;2005年兼职于浙江三花制冷集团;2006年至今,工作于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历任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工业工程系主任、机电学院副院长等职。2010-2011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访问学者。现主持“863”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其他厅级项目2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中俄国际合作、科技部创新基金、甘肃省重大科技攻关等国家省部项目7项,企业百万元以上重大横向项目32项;主持、参与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等各类奖项6项;主持项目通过“国际先进”科技成果鉴定1项,获其他科技成果鉴定3项;获国家专利4项;作为副主编,参编教材两部。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Information》、《自动化学报》、《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发表科研论文32篇,被SCI/EI收录23篇。《机械与电子》杂志社特聘编委(2008-2011),《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等杂志审稿专家,并多次担任CDC、ICMLC、ICMA等国际会议审稿专家或分会主席。 邬再新 ,男, 1971年8月出生,副教授,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2001年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05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先后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电子信息办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机械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优秀新产品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4篇。 主要从事数控技术和机电控制、CAD/CAM、计算机测控技术及系统的研究。 刘永平 , 男,1973年7月出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工程训练中心主任。1997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做访问学者;2006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至1999年7月在甘肃工业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任教,1999年7月至今在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等职务;近年来一直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讲授过《人机工程学》、《机构设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包装自动化》、《数控原理》等课程;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6项(其中,主持国防预研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机械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EI收录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参编教材1部。主要研究兴趣包括:齿轮精密磨削加工、复杂形面成形理论及数字化制造技术、机床数控技术、精密测控理论与方法、固液分离理论与装备等。  曹立宏,男,196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1992年6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铸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为学院工会主席、副处级组织员、学院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党总支书记。 、

7. 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学研究

学院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与当地相关企业进行座谈,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与规划,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并洽谈科研合作项目,目前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达到20项,内容涉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发酵工程产品开发等方面。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等项目。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8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8项;发表科研论文180余篇;申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3项,获得授权2项;通过科研成果鉴定21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3项。2006年以来,获得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70余项,获得学校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一、二、三等奖12项,06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甘肃赛区特等奖1项(07年获得国家三等奖)。2008年,在多年开展产品设计课程的基础上,中心举行了校级产品设计大赛,评选18项优秀作品,其中有2项作品入围09年全国“挑战杯”甘肃赛区决赛荣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激发和鼓励学生创新设计的积极性。作为第二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中心获得的了“食醋固态发酵自动控制发酵设备的研发”、“高效降解纤维素菌种的选育与酶的纯化”和“甜菊糖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研究”3项资助。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3个本科专业,食品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37人,其中有教授6名,副教授11名,讲师15名。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有硕士学位15人。其中4名博士具有博士后经历,在读博士学位4人。在校本科学生700人左右,研究生100人左右。05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5%,06年就业率为92.3%。

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学研究

8.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科研活动

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在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等领域形成了科技、外贸英语翻译、语言测试、英语教学法、语篇语体研究、二语习得、文学翻译、比较文学等研究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近年来,在《兰州大学学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山东外语教学》、《日语知识》、《日语学习与研究》、《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边疆文学》、《语言与交际研究》等刊物上共发表论文数百篇。自1998年以来学院教师编写英、日语教材10余部,其中包括《大学基础英语》、《高职英语教程》等全国发行教材和《大学英语实用语法教程》、《日本语》等自编教材。科研立项20余项,其中有5项次获奖;1项课题组获学校九五科技工作“先进课题组”,1人获学校九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